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油滑”是鲁迅著名的小说集《故事新编》里所独有的艺术特点,可以说在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它的独特,在评论界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争论,至今仍难统一,对此,谈谈我的看法。一、“油滑”的产生及作用1922年冬,鲁迅用“女娲补天”的神话动手做第一篇历史小说,然而,中途鲁迅停了笔,  相似文献   

2.
“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剖小说中存在的自认为是“油滑”的弊端。 那么,什么叫“油滑”呢?便是“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即在历史的回顾里,融进了现代生活的语言、细节和情节等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系列小说中的"油滑之处"既不像传统戏曲中庸俗的丑角插科打诨的无关痛痒,也不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和内容,而是在小说的艺术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插曲。"油滑之处"已经融入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线索之中,做到了古今杂糅。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影响了现当代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虽然在新历史小说中存在《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但由于小说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不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成规不同,以及小说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虽然在新历史小说中存在《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但由于小说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不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与道德成规不同,以及小说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状态不同,使《故事新编》在新历史小说中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
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的基因,但是新历史小说家改弦更张,易帜换旗,把笔触伸入历史的领域,以虚构的手段还原历史,以民间的历史观念评判历史,嘲讽、消解与颠覆历史,《故事新编》在新历史小说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使人们对新历史小说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感知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当今新历史小说方兴未艾,蔚为壮观,在历史小说创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份量。新历史小说的作者,有不少原本是驰骋在八十年代末文坛的先锋派作家。他们改弦更张,易帜换旗,把笔触伸入历史的领域,提出“重构历史”,消解原先具有经典意义的创作题旨和模式,使得人们对新历史小说有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感知和价值取向。 而饶有意味的,新历史小说作者的理论主张和文本形式,都与二、三十年代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有着极为酷似的一面。本文拟析二者的异同,进而探寻其中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作者依据史书,选取了一些古人古事,然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并“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使叙事语言和故事都显得滑稽可笑,这种风格,鲁迅称之为“油滑”。鲁迅运用“油滑”的手段在《故事新编》中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是在《补天》、《奔月》、《铸剑》、《理水》以及《非攻》中基本上肯定了墨、禹、侠,从英雄人物的生存环境又揭示了英雄的孤独,进而批判了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在《采薇》、《出关》、《起死》中批判了儒与道的封建传统思想。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对英雄神圣自身的批判,达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故事新编》这部历史小说中,鲁迅对人的价值重估,既包括对具体人物的价值重估,又拓展到对一般人物,特别是大众的价值重估方面。但无论对哪类人物的价值重估,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是否定的,而这种否定结论得出的艺术依据,则是小说所采用的油滑修辞手段。这种修辞手段,不仅很有效地满足了小说对人的价值重估的思想需要,而且,本身还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共八篇。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其中《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前期;其他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后期。作者在《序言》里说明了他写《故事新编》的(?)起: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鲁迅创作的《故事新编》与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历史小说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他们二人的历史小说都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以此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在历史小说创作意图的更高追求上,鲁迅更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与古今交融,明显超越了司各特历史小说发思古之幽情的局限。这种超越对中国现当代历史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的喜剧特色的解析,使人们对中国传统中的神话英雄(从女娲到后羿、夏禹)与对圣人们(从孔子到庄子、老子、墨子,以及伯夷、叙齐)作了一次全新的审视。在《故事新编》中,作把这些英雄和圣人从神圣的高台上拉回到日常生活中,抹去了他们头上绕之不去的神光,还以常人、凡人的本相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遭遇的尴尬与挫折,以及他们的欢乐与痛苦。展示出鲁迅无羁的艺术创造活力,从而彰显出《故事新编》之于当代学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与周星驰“无厘头”风格的影片这两类作品无论从创作时间上、地域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较大的反差,但在这两类反差较大的作品中却都能看到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痕迹。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文化中不乏“狂欢”气质。而追溯中国文化的渊源可知,这类作品正是在我们文化的内在熏陶和其所属的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同时,这种“狂欢”气质也是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采薇》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是一篇含意深刻,很有艺术特色的历史小说。它主要根据《史记·伯夷列传》,并把《史记》的《周本纪》、《齐世家》、《殷本纪》,《尚书》的《泰誓》、《武成》,以及蜀汉谯周的《古史考》,汉刘向的《列士传》,明王三聘的《古今事物考》等书中的有关材料组织进去,浑然一体,意义翻新。茅盾曾称它“巧妙地化陈腐为神奇”。又说:“《采薇》无一事无出处;从这样一篇小说就可以窥见鲁迅的博览。”这说明《采薇》是鲁迅匠心独运的杰作。本文想就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而《故事新编》中的后五篇是他后期的仅有的小说创作.但在过去评论研究中,人们对《故事新编》的重视远不及《呐喊》和《彷徨》,好像此书真如某些人所说不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显然是不当的.近几年对《故事新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此书争论最多的是对它的形式的看法,又因形式而又触及到它的内容的理解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作品的"油滑之处".因此,对于"油滑之处"如何理解,不仅关系着《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也关系着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李晓梅 《阅读与鉴赏》2009,(11):36-36,23
戏仿是后现代主义的常用表现手法.是对既定文本中的一切——包括人物、内容、体裁、语言等进行肆意的指涉与改观,以戏弄性模仿,竭力使既定文本中“此在”的固有形式及内容全部或部分地消解、颠覆从而达到批判、讽刺与否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性展现了世俗化的生存困境,昭示了"人"的神话的破灭。鲁迅借助写作救赎心灵危机,但更体验到心灵的虚无与绝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