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照部分学者的观点,贩卖毒品罪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上使毒品发生流转,只要使毒品流通,一般可将该行为认定为贩卖毒品罪。事实上,这样的认定有违刑法谦抑原则,而且过于武断,以此将互易毒品行为、用毒品与其他非物质利益进行交换的行为、居间介绍买卖毒品的行为、委托他人代购毒品一概以贩卖毒品罪来论处,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2.
杨兴海 《学周刊C版》2019,(1):148-149
未成年人毒品违法犯罪率上升速度快,以低龄化、不懂法为主要特征。吸食新型毒品的多为25岁以下,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由于新型毒品对青少年无孔不入的侵害,使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仍面临严峻挑战。其中城郊乡镇是青少年毒品违法犯罪问题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3.
小歌 《英语沙龙》2013,(9):44-45
毒品合法化之争在美国由来已久。进入21世纪,由于毒性更强、价格更高、对人体危害更大的毒品新品种不断问世,加之禁毒行动所付出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美国政府越来越怀疑"没有毒品"的可行性,主张"使毒品合法化"、"从毒品中获利"的声音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4.
毒品,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能使人吸食成瘾的物质。我国《刑法》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甲基苯丙胺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具有依赖性、非法性和危险性,所以一个人一旦染上毒品,就很难戒掉,给本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有限度合法化:控制毒品的可能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毒品问题复燃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已广布全国各地。我国控制毒品消费市场和供给市场的政策并不成功。毒品有限度合法化,指使非医疗和科研用途的有限度毒品成为合法商品,通过严格控制大麻等软毒品的销售主体、销售对象、销售数量,实现滥用毒品非犯罪化,减少毒品的社会危害。控制我国的毒品,要继续加强对毒品危害性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改变认识上的误区,减少对吸毒人员的歧视与仇视;仿效安置自动售套机做法,提供比较容易获得的注射针具;借鉴荷兰的经验,将大麻等软毒品有限度合法化。  相似文献   

6.
毒品是社会公害,尽人皆知。毒品不仅摧残人的肉体,更可怕的是它会使人的心灵沦为它的奴隶。对青少年生理与心里所构成的危害更是难以形容。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首先是身体健康方面,毒品进入体内,会产生毒副反应,会导致体内重要系统及器官受到损伤,这时有些疾病  相似文献   

7.
李志翔 《生物学教学》2007,32(12):63-64
20世纪末有专家预测,苯丙胺类毒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毒品。随着人类跨入新世纪,新型毒品迅速流行,并以一种“伪善”的面孔出现在我们面前。很多人,尤其是广大的青少年,都认为这是“娱乐消遣品”,不同于海洛因等毒品,认为“俱乐部毒品”是无害的。相反,由新型毒品引发的大量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多种疾病扩散流行,不仅影响人们健康幸福,更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为此,必须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新型毒品知识教育,使其远离毒品,健康成长。1新型毒品的由来1919年,日本一位化学家首次合成了后来被称之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在二战期间,甲基苯丙胺…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在日益泛滥的国际毒潮的侵袭下,毒品在我国死灰复燃。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59.6万人,遭受毒品侵害的县市占全国县市的 71%。吸毒人员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其中近82%是在不了解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如此严峻的现实,令我们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深思:必须在青少年中开展禁毒教育,使之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自觉抵制毒品,远离毒品。笔者认为,必须在初中生物课本中增设禁毒内容,使其成为初中生的必修课,以确保禁毒教育落到实处。初中《生物》“神经系统的卫生”内容…  相似文献   

9.
毒品与化学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鸦片俗称大烟,是罂粟碱。吗啡是罂粟碱中提取出来的物质,海洛因是吗啡的二乙酰衍生物,俗称“白面”。毒品是社会的毒瘤,每个人都要拒绝毒品!有关毒品物质的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俗语云:有毒品买卖,就有隐语存在。这句话客观上揭示了隐语同毒品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毒品犯罪隐语广泛出现在了互联网、短信、QQ、微信等媒介中,使涉毒活动更加隐蔽。如何应对这一新态势,值得广大禁毒工作者深入探索。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建立毒品犯罪隐语语料库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子。毒品犯罪隐语语料库,简言之,就是在收集整理各地毒品犯罪隐语的基础上,运用海量信息处理技术整合而成的一个大型隐语语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