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超 《德州学院学报》2015,31(1):63-64,68
刘咸炘所著的《君子录》,撰录六君子言行,对其生平事迹加以评论,他不墨守成规,从微观史学的角度进行撰写,批驳了对六君子固有的评价。也借六君子之事,表明他淡泊自甘,绝意仕进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读写》2010,(12):117-117
生活是盘棋,君子观棋,得失寸心知。生活是场游戏,君子观人,一目了然之。然此君子对棋对人皆笑而不语。世人把这样的人当成君子,是个善良的误会!对非真实的生活作出真实的反应,这样的人是真君子。对真实的生活作出非真实的反应,这样的人是真君子。棋还在下,"君子"还在看。一旦他看了,他就是这盘棋的一部分,他就介入了生活。对别人的生活无动于衷,观而不语,是随波逐流,是不负责任。对他人的人品知而不言,则会助纣为虐。  相似文献   

3.
肖传静 《初中生》2008,(6):48-48
此“君子”非彼“君子”也,我说的“君子”是指“瘾君子”。 《中学生守则》规定:不吸烟,不喝酒。可是,路唯对规定不屑一顾。有一次他吸烟时被我这副班长碰上,我冲过去要他丢下手中的烟,并且警告他,如果再吸烟,就扣他的品德分。  相似文献   

4.
徐洋法经常用我国古代两句赞美君子的话来表达自己二十八年教育生涯的感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仰慕君子,追求君子的作为.  相似文献   

5.
我看庄子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我觉得他与其他哲人比起来要人性、可爱得多。他爱幻想,会做奇怪的梦。《庄周梦蝶》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有趣故事。特别喜欢他的两句话。一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和所有人一样,庄子也看重君子,喜欢品行端正的人。但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美化君子,而是平平淡淡地描绘出君子的行为。在我们眼中,君子间的交往该是庄重的,崇高的。而正是因为其相互友爱,真诚交心,庄子才把最纯洁的“水”给了君子们。  相似文献   

6.
王龙 《培训与研究》2008,25(1):79-80
孔子的君子观集中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其"中"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模式的建构上,而"庸"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君子学道修行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7.
此"君子"非彼"君子"也,我说的"君子"是指"瘾君子"。《中学生守则》规定:不吸烟,不喝酒。可是,路唯对规定不屑一顾。有一次他吸烟时被我这副班长碰上,我冲过去要他丢下手中的烟,并且警告他,如果再吸烟,就扣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都指儒者,即知识分子。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表现在道德修养、志向抱负、胸怀气度、职业以及行为方法等方面。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对举而言,是为了让他的学生牢记两者的差别,尽快从小人提升到君子的境界,积极从政,以实现自己君子治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君子的尊严     
笔者是个学究,待人也算谦和有礼,自以为算个君子——当然,实际上是不是,还要别人来评判。总的来说,君子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是士人或称知识分子。按照中国的传统,君子是做人的典范。君子不言利。君子忍让不争。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独善其身。这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时至今日,以君子自居的人还是如此行事。我是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但我还是以为,君子身上有些缺点,不配作为人的典范;因为他太文弱、太窝囊、太受人欺。君子既不肯与人争利,就要  相似文献   

10.
<正>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这段对话的价值不在于宰予的这个问题有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在于孔子对君子是否入井  相似文献   

11.
"君子"一词的内涵与外延经历了历时性的嬗变,"做君子不做小人"一直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美学。君子在人群中唤起尊敬以及分享其生命形式的意愿,他的存在体现了公共价值。当代大学生"新君子教育"应打破君子原初的诠释语境,着力于现实情境的烛照,在知识视域、审美感悟、传播渠道、行动逻辑等各个层面将君子教育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心灵之道     
子路去问老师,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好人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可能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我告诉你: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相似文献   

14.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关于君子的话了。两千多年来,君子的形象日益高大,有柳下惠坐怀不乱,有尾生抱柱,有谭嗣同引颈献法……对比起来,我谈不上君子,倘若加个"伪"字倒是客观事实。我一直是亲戚长辈眼中"好孩子"的典范,常被拿来以官方的名义教育他  相似文献   

15.
君子的尊严     
笔者是个学究,待人也算谦和有礼,自以为算个君子——当然,实际上是不是,还要别人来评判.总的来说,君子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是士人或称知识分子.按照中国的传统,君子是做人的典范.君子不言利.君子忍让不争.君子动口不动手.君子独善其身.这都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时至今日,以君子自居的人还是如此行事.我是宁做君子不做小人的,但我还是以为,君子身上有些缺点,不配作为人的典范;因为他太文弱、太窝囊、太受人欺.  相似文献   

16.
袁盎是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历来对他褒贬不一,或褒为君子,或贬为小人。本文认为袁盎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而是一个有着任侠特性的人。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律己宽人的精神 ;“智者不惑” ,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者不惧” ,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 ,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君子的人格     
<正>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君子的人格”内容。我们可以照着中国古代先贤有关君子的论述,从梁启超1914年在清华大学的题为《君子》的演说讲起。梁启超的演说《君子》代表了一种面向新世界的观念和希望,这就是提升道德、修己成人,融合古今、汇聚文明。梁启超在他的演说《君子》中首先谈道:“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  相似文献   

19.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译文君子远出服役,不知他的限期。何时才能归里?鸡儿回窠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下山歇息。君子远出服役,如何能不相思?君子远出服役,不知日月程期。何时才能重聚?鸡儿回栏栖止,日头垂挂天西,牛羊缓缓归至。君子远出服役,该是没挨渴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