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闻道网     
《中国科技奖励》2008,(11):F0002-F0002
  相似文献   

2.
“建设文明、优美、富有现代气息的校园,是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重要基础。”——这是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校园建设目标。依据这个目标,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在校园整体规划、整治整修、综合治理、优化环境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下面仅将复旦近年来校园文明环境建设的情况,综述如下。一、整体规划、集古朴典雅和现代气息  相似文献   

3.
闻道而践行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是闻道之重要。闻道而践行,是我们对待真理、对待理想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有许多为人称道之处。然而他并非天生就是伟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后天的努力,得益于他的为学之道。他学习目标明确,非常善于自学,深谙求学与自学的关系,有独到的“四多“的学习方法;他学习面向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走近复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从《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选取。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此后,学校  相似文献   

6.
复旦书画     
  相似文献   

7.
海派复旦     
正坐落于沪江之滨的复旦,教授举止容姿都颇得魏晋风骨,学生中则多思想驰骋的实干家,这里比校训更出名的是"孵蛋精神"——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无拘的复旦,眉眼间自有一番海派风情。春色太好,不想教课了复旦大学又被戏称为"孵蛋大学",我校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大学,也没有赏心悦目的海景校园,旦苑食堂特产的"哈密瓜炒苦瓜"和一路之隔的兄弟大学同济"大鸡排"相比,美味程度还是解放前后的差距。但复旦人偏不很看重  相似文献   

8.
复旦书画     
  相似文献   

9.
南国的春天或许已经"烟轻雾缥缈"、"草与水同色"了,青翠欲滴的竹子立满了山野,天气虽然微寒,空气中却充满了潮湿的味道。弥漫的江南烟雨给春天的南国增添了一种朦胧与神秘的气息。此时,岸边杨柳的嫩芽已经长出来了吧。在那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南国春天,我们不禁会想起诗人贺知章的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相似文献   

10.
那时复旦     
一名校工抗战时,我曾在复旦大学与陈锡林先生共事。先生约长我二十多岁,是我敬佩难忘的前辈,也是老师。先生的父亲是复旦校工。那时工人的收入很低,一家几口,儿女上学颇不易,所以先生只读过两三年书即到复旦"打零工",师生都称他"小孩儿"。"小孩儿"有两件营生。其一,白天学生打网  相似文献   

11.
爱上复旦     
回家路上宿舍由本部挪到新的北区以后,家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两人一间的标房,四室一厅的单元.“宿舍”两个字说起来已经像是历史的产物了;24小时供应的水、电让人不停地想洗澡;温暖的阳光从朝南的阳台钻进来,铺满了整间屋子;银色的信箱总  相似文献   

12.
复旦上河图     
亦安 《大学生》2013,(18):30-31
正在今年复旦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上,艺术设计系大四女生卞雅雯将自己手绘的长卷画《你在复旦,复旦有你》递到了校长杨玉良的手中,身后的大屏幕随之将长卷画放大播放,全场毕业生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张近6米长的画卷中囊括了复旦邯郸路校区主体部分的数十栋知名建筑,画中还有108个相貌、动作各异的复旦人,被网友称为《复旦上河图》。  相似文献   

13.
程雪松 《考试周刊》2010,(32):14-15
"为人之道"即追求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为学之道"即强调精益求精的专业道德修养;"为人之道"与"为学之道"的合而为一已成为师德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党振中 《教育革新》2009,(11):36-36
作文离不开材料,而丰富的材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古人云:“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累不但能丰富习作题材,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而且可以在行文时左右逢源,运用自如。那么如何积累呢?  相似文献   

15.
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学思应当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孔予这种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为学之道,今天仍然值得人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本来抱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壮志,因为受到压迫而结束仕宦生活,隐逸田园。某一天,乡里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向他请教为学之道。  相似文献   

17.
李登辉(公元1872-1947年),印度尼西亚华侨。14岁赴新加坡求学,后去美国攻读,189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05年,为了投身教育救国事业,33岁的李登辉只身回到他的祖上已离开7代的祖国。不久受聘担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的前身)教师,教授  相似文献   

18.
曹宪 《大学时代》2006,(12):22-23
……今吾校远涉巴渝,恢复有期,诸生宜各养浩然之气,勿馁勿厥……马相伯原名志德,亦名建常,相伯是他的字,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阴历三月生于江苏丹一个数代笃信天主教的家庭中,这正是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开始侵入中国的一年。1939年由广西经越南去昆明途中,因病卒于谅山。马先生历经中国近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时代,更是目睹封建帝王、反动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各个政权的腐败无能、贪婪媚外,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之现状。因此,这使他从小就孕育了强烈的爱国心。  相似文献   

19.
复旦与我     
我曾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感激》。在这一篇散文中,我以感激之心讲到了当年复旦中文系的老师们对我的关爱。在当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他们的关爱还体现为一种不言而喻的、真情系之的保护。非是时下之人言老师们对学生们的关爱所能包涵的。在当年,那一份具有保护性质的关爱,铭记在一名学生内心里,任什么时候回忆起来都是凝重的。我还讲到了另一位非是中文系的老师。那么他是复旦哪一个系的老师呢?事隔三十余年,我却怎么也不能确切地回忆起来了。我所记住的只是——一九七四年,他受复旦大学之命在黑龙江招生。中文系创作专业的两个名额,…  相似文献   

20.
魏冰娥 《教育评论》2012,(3):129-131
戴震德育思想是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志存闻道的德育目的;性善即有知的人性假设,因材善之的德育方法;强调不可躐等的德育过程等。戴震德育思想中对于德育社会目标和责任的追求、对个体德性的追求和培养,都是我国儒家德育思想的传统和精髓。认为自然科学的事理也有利于主体德性的培育,则是戴震德育思想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