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二十一世纪初,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引领下,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占据了大量的市场舞台。社会体制的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各行各业在经营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也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在新体制的影响下,新媒体逐步出现,各传统媒体机构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进行着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新旧媒体的融合使得媒体产业得到不断延伸。在新旧媒体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下,中国的传媒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目前,在政府大力提倡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的文化传媒产业正进入到一个以体制机制变革、技术和模式创新、高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传媒领域的不断深化改革,已经促使我国传媒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并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相应地,我国传媒各行各业也进行了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及有效利用力度,大大促进了我国传媒学界和业界综合平衡发展。现如今,我国学界和学界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几乎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进入了信息化状态,图书馆的发展也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的,随之而来的,图书馆服务也出现了新的模式。文章结合信息化条件下服务模式的特点,对信息化条件下图书馆的新型服务模式进行了重点阐述。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媒全球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愈显频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崛起使媒介格局发生彻底改变,媒介生态发生剧烈变化,这对职业传媒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传媒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在国际传播急速发展的环境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变,培养国际化传播人才势在必行。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香港又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而且在文化产业发展和传媒教育上,有着一定的领先优势。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香港传播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先驱,自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传媒由单一化、部门化的运营模式正朝着联合化、融合化、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发展;新兴传媒由个体性产业化信息服务模式正朝着联合性的产业化信息服务方向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市场的一种重要的营销模式。针对这种复杂的市场变化,如何科学地保护传媒和企业利益呢?  相似文献   

6.
传馨 《今传媒》2015,(3):22
主持人语:信息化社会,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交互性和碎片化等传播特征体现愈显突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致使组织传播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信息传播创新模式无疑是推进组织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信息社会语境下,新媒体的传播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趋势,从而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新媒体在传播学理论视阈下体现出新兴的传播特点,这就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深度挖掘并分析传播新模式对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组织信息传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文献职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此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职业的新型功能模式和业务模式,并简要阐述了传统文献职业在变革中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研究型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环境下有些高校正在向研究型大学迈进,高校图书馆为了适应高校的发展也在探讨研究型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服务模式;国内高校的现状;高校网络信息服务发展模式、现实与需求发展分析;及其读者模式和发展链进行了探讨;并探讨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工作流程等。  相似文献   

9.
2023年,在国民经济整体回暖的背景下,传媒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产业规模实现主体性增长、内容市场减量提效效果显著、智能化生产热度提升、内容出海模式创新、经营赛道入局电商直播等诸多新特征,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发展不平衡、对新技术驾驭能力不强、算法监管力度不足、体制机制改革滞缓等现实难题。未来,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强化协同联动、加强行业监管并积极共建“一带一路”,从而推动我国传媒经济实现高质量、均衡规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顺青 《视听界》2006,(1):138-140
对于新闻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们在转变传统的报道模式时,在新闻中关注人,关注人的存在和价值,为打造品牌新闻节目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朱美亚 《兰台内外》2020,(10):67-68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很多领域中都可以实现合理利用,同时对很多行业也起到了良好的改革和创新影响,满足了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个性化要求。本文针对"互联网+"模式下传统图书管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情况进行分析,为图书馆的稳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阐述了独立主编出版模式,比较完整地说明了该模式下的期刊创办过程,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要点。在介绍其对中国综合性学术期刊启示性的同时,也揭示了该模式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黄辉 《图书馆界》2014,(6):87-90
在网络化的数字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的版权协调模式。有依法成立的或已得到法律认可的法定授权、法定许可、集体管理、版权代理和数字权限管理等协调模式,也有数字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实践着的授权要约、默示许可、补偿金支付、"共同体"、开放存取和创作共用等多种协调模式。该文对这些版权协调模式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以期为探索数字图书馆的多元化版权协调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国内科技水平的不断加强促进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频次更新升级,也促进了这两种技术的全面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传播工作也升级到了新媒体阶段,在新媒体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新闻传播方式也得到全面创新,民众接收信息的模式也愈加丰富。这要求将以往新闻媒体予以创新,以使新闻传播工作能够断续沿着正确的路线发展,给新闻传播工作的持续良好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的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进一步研究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模式不仅是信用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在信用时代背景下,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出我国个人信用档案管理模式思路,即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各级档案行政机构来统一、分级管理个人信用档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媒体传播模式正悄然变化,计算机互联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等新的媒体传播方式开始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媒体传播的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媒体的发展。广告作为以媒体为传播载体的产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也随着媒体传播模式的改变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基于此,主要就新媒体传播模式对广告传播模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高疏寒 《今传媒》2014,(5):79-80
中国动画发展了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坎坷也创作了辉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动画片,其中水墨动画在国际动画的舞台上已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动画。历史变迁,在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当代,中国动画人也在不停地探索着中国动画新的发展模式。在现代技术的革新下,以网络、手机为新的传播媒介已逐渐成为现代传媒的主流,随着网络游戏、手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大量运用动画元素和动画技术,使动画在这一新领域也逐渐的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如今,信息化数字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沟通方式,传媒业进入全媒体时代。在网络融合不断升级、新旧媒体融合速度不断加快的传媒环境下,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媒体"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媒体的认知态度。在新媒体极具发展繁荣的今天,大众传媒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科学的、健康的传播模式,有效解决传媒新视野下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将对政府进行危机公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政府新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的发展趋向,要求出版从业者不但具备传统出版业所需的扎实的文化功底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具备融合型的专业能力。在回顾全媒体编辑出版教育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知识观的角度出发,批驳了教育模式设置中的纯粹客观的科学知识理念,分析了编辑出版学具有的隐性知识特质,由此提出应在缄默知识观照下设置编辑出版教育模式的思路,以及基于此思路的LCT全媒体编辑出版教育模式图。LCT模式由三个维度构成,即由素养维度、情境维度和技术维度构成。该模式既关注素养教育、情境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对编辑出版人才能力提升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这三者在该模式中所占比例不同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20.
靳文涛 《新闻前哨》2022,(12):52-53
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实现高速发展的新媒体已逐渐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而对比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传播模式更为多元化,交互性也更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重叠交融和传播结构的自由嵌套赋予了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复杂性特征。而在此类传播模式影响下,针对新媒体传播特征开展的舆情工作,更需不断完善其治理机制,通过系统化信息发布机制和常态化舆情回应机制的建设,进一步优化舆情治理效果,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在总结新媒体传播特征的同时,对新媒体传播模式下舆情治理的新要求进行全方位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