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章》2006,(8)
2006年6月,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升学考试,又一次在中国上演并谢幕,仅考生就有95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它肯定是中国目前最平等的竞争舞台,但历年来国内外对它的批评却极其尖锐。全世界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都认为这样的高考太过分了,但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现实下,除了这样的高考,我们能用什么办法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中国的高考的确轰轰烈烈,它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向世界展示着现代中国。  相似文献   

2.
宋亮 《教育》2012,(5):39-40
我国每年的考生数量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高考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平等的竞争舞台,但历年来国内外对它的批评却极其尖锐。几乎每个人谈到高考时都表示它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现实下,除了这样的高考,还能用什么办法保证公正地分配高等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3.
宋亮 《教育》2012,(13):39-40
我国每年的考生数量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高考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平等的竞争舞台,但历年来国内外对它的批评却极其尖锐。几乎每个人谈到高考时都表示它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没有一个人能明  相似文献   

4.
地球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太阳公转,过了2003,来了2004,过了2004,又来了2005。2005年,我们不禁要问:今年高考还是这样考吗?还会与2004年的高考唱着《同一首歌》吗?2005年高考还将“涛声依旧”么?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一直是国家和每一个国民关心的焦点话题。应当说,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变化巨大,中国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事业,中国在校的学生是全世界最多的。同时,中国还拥有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最多的大学,中国在校的大学生总人数超过了两千万人,同样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切都为中国在本世纪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已对今年高考作文题发表了看法,其中批评的不少。概括批评意见,无外乎两点:一是说它的思想意义方面太偏向教化,不像语文试题;一是说它对考生制约性太强,没给考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我觉得这样的指责强人所难。关于“教化”所谓“教化”就是“文以载道”,发挥文章对人的教育作用。在高考中体现这一原则,似乎不会受到指责,因为中国古人是这样做的,外国人也不排除这样做。但如果每年都按这个路子来命题而不为一些人所接受,这当然可以理解。我们的高考命题人是怎样做的呢?除了关注“教化”的题目外,请不要忘了还有这样一些…  相似文献   

6.
记得从高一开始,老师就反复对我们强调:“高考是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的确,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的人生道路。所以,高三的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轻视了它哟。但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因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不一定非得过独木桥。我虽然没考上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学校,但对华师我已满足。我是从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成  相似文献   

7.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而高考升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而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对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人往往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了解和掌握相关高考信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笔者根据多年的招生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高考信息搜集的策略和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林 《现代语文》2005,(2):96-96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作为参战人员的高三学子们,了解阅卷内情,了解阅卷特点,应该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铮教授的《高考语文:专家阅卷心得与学生备考策略》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高考语文阅卷的详细内情,而且张教授还凭借自己多年的阅卷经验,针对高考语文阅卷特点,向广大高三学子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应试策略。此书对于经历了十多年寒窗苦读的高三学子来说,是极具实用性的。  相似文献   

9.
我看高考     
作为高中生,离不了口的就是高考,而我自己也将迎来高考,高考作为一种制度必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它毕竟是公平的。当我们无力改变高考的时候,我们就只能把它当作奋斗的过程,为之努力。平日里总会有郁闷,大多来自学习,源于我们“学生”这一特殊的职业。但想想高考这根指挥棒以及黑色六月之后的光明,我们没有理由堕落,奋斗的过程必有艰辛,但生活一定不会亏待艰苦付出的人!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中学生是一个很感性化的群体,所以熟悉与陌生也往往是由心情而定的。快乐时,你会觉得周围每一个人都很细心,都是很好的朋友。失意时,你便觉得自己与别人总是格格不入,或许也会因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受伤害,发出“原来他不了解我”之类的感慨。作为临近高考的我们,激烈的竞争,高考的压抑,让我们不自觉地染上了世俗的冷漠,于是便永远不会有人进入心灵的深处,进入那个狭小的空间,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对它进行了抵制。即便自己也不是时刻都了解自己的心,找一个与自己相知的人岂不是更难?五期“男孩女孩”《米歇尔》点评!(037004)$…  相似文献   

11.
妥协双赢     
中国人的逻辑习惯非黑即白。只要发现了谁的一个缺点,头一天还热情相拥,一转眼就“这个人怎么这样”。可是,你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啊。当我们了解人性的复杂时,理性才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近半年我常常讲,不要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讨论道德。比如去年,中国人讨论最多的,一个是老太太跌倒了没人敢扶,怕被讹;一个是小悦悦事件。大家在那儿感慨,中国人现在良心滑坡、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当下的中国人不比一百年前更糟糕,也不会比一百年后更好。内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人性就是这样,看周围的环境是激活了我们的好,还是激活了我们的坏。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眼里,高考是一个万花简。不管它是柔和还是艳丽,无疑都是我人生路上的最重要的一步,怎样走好,至关重要。可是处于青春稚嫩期的我们,有谁可以打包票说自己能掌好这把舵,走好这段路呢?太多属于且仅属于青春的快乐与烦忧包围着我们,摇摆着我们面对高考时迈出的每一个重要脚步。那一个又一个稍纵即逝但却润湿我们双哞、趋合我们心声的镜头是如此精彩而又让人无法忘怀。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读《丝绸之路》的观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丝绸之路与中国文化──读《丝绸之路》的观感季羡林稍微了解情况的人大概都会认为,这样一个题目太空泛,太陈旧,简直有点老掉了牙的味道了。如果摆在小报上或通俗刊物中,还可以勉强过得去。但当做学术论文,则没有再写之必要。我们对于丝路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知道得实在...  相似文献   

14.
《云南教育》2007,(7X):7-25
30年过去了,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刘西尧还是不能坦然面对恢复高考的那段历史,甚至对那场刻骨铭心的北京高招会,他却言语含混。不过,他的含混不能改变逝去的历史。1977年,北京高招会不仅开了,而且是共和国历史上最长的会议。正是在这个会上,邓小平扫清了最后的障碍,送570万人顺利进入高考考场,并成全了其中的二十九分之一。 在站在时代高点的伟人的推动下,高考废止十余年后恢复,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教育领域。它率先破除“两个凡是”、“两个估计”,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声。它不仅为此后中国的经济腾飞选拔聚集了一批知识精英,而且在制度层面上,重新开启了起点公平的渠道。 在人的一生中,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并不多,而高考就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如今已走向而立之年的高考,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而高考的厚重,却足以改变中国几代人的命运。回望高考走过的这30年,它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见证了多少人生,它为后人展示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图,已成为国家得以复兴和兴旺的基本。3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以一个怎样的角度去解读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微青春     
每天早晨,当第一缕晨曦透过窗户照进房中,便开始起床、梳洗、用早餐,离开家门,奔赴学校或是工作的地方,开始新的一天;下午再回到家,放松身心,充分享受生活,夜晚再修身养性,给明天一个精力充沛的自己。--我们就是这样,一天天周而复始地忙碌着。而且,在中国,在亚洲,乃至全世界,千千万万的人都是这样平凡地活着。而我们,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个微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沈括的故事     
沈括,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的一位奇人。日本一位叫三上义夫的数学家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沈括写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而高考升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而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对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人往往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了解和掌握相关高考信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笔者根据多年的招生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高考信息搜集的策略和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而高考升学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而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对大部分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很多人往往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了解和掌握相关高考信息,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信息合理地填报高考志愿.笔者根据多年的招生工作经历,向大家介绍高考信息搜集的策略和填报高考志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珠帘卷尽檐花落,滴雨到晚情未了”。2006高考虽已拉上了帷幕。但是作为一名阅卷老师,何永康院长在培训会上的讲话犹在耳边,“2006高考绝对不能打保险分”,他说,世上有两件事不能做;一是卖假药,它会害一批人;二是打保险分,何教授把它提高到断子绝孙的严肃程度。难怪高考这块净土令国外人士非常羡慕了。但我们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阵地决不能放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作为一个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想就高考阅卷谈一谈自己的肤浅体会,以飨各位同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的高考,我们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记忆。了解国外有关高考的做法,其中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虽已普及了高等教育,但美国是否还存在“高考”?答案是肯定的,“有”。美国基础教育学制与中国一样,都是12年。一般是小学6年,初中两年,高中4年。不同的是,美国人把初中的1年移到了高中。也有的是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不管怎样变,高中4年雷打不动。高中多加的一年,目的之一便是给那些“不识愁滋味”的青少年应付“高考”。美国的“高考”一般讲的是SAT和ACT。SAT满分是1600分,ACT是36分。不仅有高考,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