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变"才是惟一不变的真理。面对求知欲极强,又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初中学生,新的构思可以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学习能力;新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新的内容可以促进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创新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即通过对旧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构思、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解题技巧等。课堂教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主阵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3.
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课,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逐渐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知识及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敢于去创新。创新,即通过对就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构思、新的思维方法、新的解题技巧等,也可以是一种新的产品。《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生的创新是指在教师的讲解基础上,学生有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小  相似文献   

4.
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新的结果”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也可以是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法等。创新学习是人们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摄取,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使学习者的内部状态和外显行为发生变化的一种活动。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在多种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各种能力的综合反应。中小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发现新的事物、发现事物之间新的关系、新的联系的一种人类的认知活动。它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层次 :“前无古人”层次 ;群体创新层次 ;学习创新层次。创新教育主要应该在第三个层次上进行。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并且能够以自己的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一种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全球性的社会变迁,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这是因为:全球化改变了事物矛盾态势,激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活力;形成了各种思潮优劣对比的直观场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坐标;促进了科技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创新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研,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掌握已有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旧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这种"新的结果"可以是学生新的认识、新的提高;可以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想象、新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使学习过程充满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中学数学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想象猜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我们的职责.本文试从五个方面谈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教材内容的创新设计1.别具匠心的情境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课堂学习中,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新的知识,这就是高效的课堂.平时教师备课时,要认真思考,挖掘日常生活中很多直  相似文献   

9.
张丽娟 《新疆教育》2012,(6):114-114
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需要循序渐进、科学训练。即让学生想写;让学生相信能写;让学生随意写;让学生会写;让学生完善写。只有经过这五步练习,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才可以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守正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位性问题。守正就是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守正确的教育方向;呵护优秀的教育传统;尊重与守护教育常识、常规。创新就是对常规的突破,一是对旧有理论进行突破,以解释新的现象,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对已有方法进行突破,寻找新的方法以解决旧有的问题或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当代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化思维;必须以可以常态化实施为其正当性的保障;必须具有底线思维与风险意识。守正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体系中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各界的关注,我国在创新与创业方面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理念,这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与要求。对学生予以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也是提升高等院校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教育模式予以有效的创新与调整,让学生可以接受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基本模式与路径会对教育质量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因而对此展开探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的开放与创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其它体裁形式的大胆借鉴,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二是体裁种类的繁多与新奇,前所未有;三是对体裁形式的运用与超越,反映了创作主体艺术上的自觉;四是网络杂文的兴盛,已成为杂文体裁发展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地考察了人性与人性复归问题 ;人性和创新、人性和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 ;立足于这些论断 ,可以从人性复归的角度来对创新教育进行审视和探讨。本文主要阐明创新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复归的教育 ,从而为创新教育提供一种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变”才是惟一不变的真理。面对求知欲极强,又极易接受新事物的初中学生,新的构思可以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学习能力;新的形式可以帮助他们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新的内容可以促进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创新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创新: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充、分体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的总体把握、思考和回答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自觉担负起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重担,在新的实践中,提出和解决了新的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认识,这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核心是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创新这一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浅议创新     
于德林 《考试周刊》2010,(46):240-240
人人可以创新,创新不一定要有高深的知识。创新就是要做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创新可以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理论、制度的创新,也可以是新产品的出现,还可以是内容、形式、外观、材料的创新,等等。方方面面新的变化、新的变革,凸显在一个"新"字上。创新是个人成才的关键,是成功的希望,更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高效优质的创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创造大量的财富,这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优化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找到新的动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将创新创业写入,并表现出对创新创业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是我国进行创新创业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的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汪瑞敏 《考试周刊》2013,(94):102-102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提出中学英语创新教学的方法领会精神,创新观念;改造整合,创新内容;优化组合,创新方法;更新技术,创新手段;多元发展,创新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从要素驱动和投资拉动转向了创新驱动。创新就是从创意到形成价值的全过程,这个价值既包括社会价值,也包括经济价值。不产生价值的所谓创新,不会纳入到创新的行列当中。在新的形势下,有一个新的创新高潮,这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而且还是全社会的事情,大家都要来参与。  相似文献   

20.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必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我国的教育要走改革与创新之路。语文教学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除了让学生学好语文知识,掌握语文工具外,还要注意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也是当前语文教改的一个重要方向。我认为,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有广阔的天地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也会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语文教改出现新的局面。在语文教改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