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调查在昕调查的368名青少年学生中,有349人对“体育运动可促进心理健康”的观点持肯定的态度,占总人数的94.8%。  相似文献   

2.
试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心理保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有忠 《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69-69,92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保健的特殊作用,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待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刍议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的研究历程及标准设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体育运动中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作了阶段性划分,并对其标准设定从运动心理机能的评估、社会适应和发展状况、自我价值的实现3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王玥 《拳击与格斗》2022,(4):102-104
近几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的关注度正在不断提升,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身心健康与其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体育运动本身能有效调节学生心理、扩大学生社交范围,从而有效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本文就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京港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类型及运动动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恒婵  丁雪琴 《体育与科学》1999,20(1):81-84,43
通过对北京(1040人)香港(969人)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类型以及运动动机的对比研究发现:①无论北京还是香港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多于不常运动的人,北京情况较香港好。从性别上看,男子比女子更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香港女子不参加运动现象较严重,②北京和香港青少年都酷爱集体球类项目,执拍运动,游泳及水上运动,集体球类项目则是男子偏爱的项目,执拍运动、游泳及水上运动则是女子更偏爱的项目。北京青少年常参加的田径运动并不是他们最喜欢的项目。③北京男女青少年参加运动的主要动机依次为:为了健康、喜欢运动、运动令我开心和自信、运动令我有活力、运动令我身材更好。香港依次为:喜欢运动、为了健康运动令我开心和自信、运动令我有活力、消磨时间。④北京青少年不运动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恒心、没有场地、没有想过。香港依次为没有时间、没有恒心、没有兴趣、没有想过、没有场地。没有时间是香港、北京男女青少年不运动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阐述体育运动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大学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调查分析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对黑龙江省高校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运用体育保健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 ,探究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影响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了体育运动学校166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体校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的比率高于普通中学生,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改善体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对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介绍.大量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从多方面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但并不是说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一定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运动的方式、负荷、时间、强度等选择不恰当还会造成不良的心理效应,因此,深刻认识体育运动怎样才能对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杰 《体育世界》2010,(4):20-21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目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指出体育运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12.
夏秀祯  窦喆 《体育科学》2005,25(9):24-28
就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对香港、北京两地学生作用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经12周的实验后,无论香港还是北京的活动实验组,在奥林匹克知识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也在体育课上越来越多地讲授相关的奥林匹克知识(P<0.01)。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和行为的道德观念方面,香港地区的理论实验组和活动实验组在道德理性和行为方面的得分远远高于对照组(P<0.01)。北京的活动实验组在道德取向方面的得分远远高于对照组和理论实验组(P<0.01),而活动实验组和理论实验组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得分远远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后两地区间的所有变量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身体活动指“由骨骼肌产生的体能消耗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澳大利亚,虽然有研究调查民族群体身体活动的各个层面,但总体而言.多数研究更侧重于民族群体的同质性,而忽视了其异质性。本研究探讨在新南威尔士州居住的澳籍香港老年华人对身体活动的概念理解及对身体活动的态度。研究使用开放性问卷进行个体深度访谈,受访者22人。研究发现,大多数受访者不清楚“身体活动”这一术语的含义,对他们来说,“身体活动”是一个模糊的、复杂的术语。该群体对身体活动的态度反映了他们在预防性卫生保健方面的文化和健康观念。显然,提升澳籍香港老年华人的身体活动水平.需要一种基于文化特殊性的健康促进策略以解决对身体活动的误解,同时也需要具体的身体活动态度与华人整体性保健观念相匹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文献资料、背景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原因,并从体育学、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体育活动在增进大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就如何发挥体育的学科特点和优势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心理一致感概念的提出、界定、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特点和差异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影响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压力源和普遍性抗拒资源因素,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一致感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运动锻炼、人格特征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集体问卷测试,分析了运动锻炼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能力知觉与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相关,运动锻炼的水平与中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性关系。中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水平和努力程度对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个性人格特征影响锻炼的兴趣,而努力方式受性格的制约,心理健康与运动锻炼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所强调的三个关键点之一“运动负荷”提出,每节体育课全班学生的平均心率需达到140~160次/分钟(beats per minute, bpm),旨在解决我国传统低强度体育课导致的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但个别学者仍对该强度存在疑问:认为140~160 bpm强度过高,不利于身心健康,超出160 bpm甚至危害生命。通过梳理体育领域教材、国内外学者以及健康推行机构对于运动强度等级的划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界定了140~160 bpm所属运动强度,阐明了平均心率140~160 bpm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有益影响,以期为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陕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庆军 《体育科研》2003,24(3):71-73
调查分析了陕西省西安市10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为这一群体实施体育心理疗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问卷调查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滨州市民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应用《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调查市民的体育锻炼情况。在深入分析调查结果后,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市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不经常锻炼的市民心理健康状况;小强度不太紧张的运动项目、每天锻炼1次、每次锻炼31-59min对促进心理健康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