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文学创作的可喜现象之一,是写散文的人很多,作家们写散文,许多业余的青年作者,也运用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写出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现在还有一个散文创作的好条件,那就是很多报纸的文艺副刊和文学期刊,为广大作者提供了发表散文的园地。作为散文的写作者,就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许多”了。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同类性的题材,许多作者在写,那就要在这个“许多”面前,想出你怎么写法的路子来。  相似文献   

2.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写的人太多了,不好写了.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很好写,随手拈来,便成散文. 所谓“不好写了”,是指很难避开雷同,你写一篇“栽柳记”,他写一篇“插一株夹竹桃”,你写一篇“洁白的梨花”,他写一篇“梨花开了”,你写一篇“啊,故乡的小河”,他写一篇“想起了故乡那条河”.把这些散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就  相似文献   

3.
自90年代以来,报纸散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这在中国散文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它对于增强报纸宣传效果,功不可没。 文化快餐式的散文容易为读者所接受 报纸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求作者把文章写短,写得有文采,有的还要配合当前的重大报道内容写一些文章,能起到正刊起不到的作用,同时,也起到纯文艺性刊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由此,人们称它为“文艺快餐”式的散文。这种散文寻求精神的理解和沟通,寻求一种对社会问题、文化问题的及时回应。写的是身边的  相似文献   

4.
对于散文要写人,有人以为不然。不是说“散文要散”吗?它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远接千古,近摄眼前,大至山海,小至虫鱼,不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敷衍成文,何必硬要去写人物呢? 是的,散文是种很自由,很灵活的文体;散文不一定非写人物不可,象巴金的《海上日出》、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日出》,都不曾写出什么人物,但没有人会说它们不是散文中的珍品。既如此,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强调散文去描写人呢?这是因为纵观当前的散文创作,写人的并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余地的散文不多,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了事。其实,散文写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左传》就是以善于写人见长,往往着墨不多,就勾出鲜明的形象。司马迁笔  相似文献   

5.
散文的诗意     
我曾经写过一些散文特写,自己看着,总觉得不够味,事情本来很动人,但一到自己笔下,就失去了光采,写出来的文字,缺乏感人的力量。为什么呢?最近读了刘白羽同志的散文特写集“早晨的太阳”,悟出了一个道理:好的散文,往往诗意很浓。它通过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事物的描绘,给了你一种崇高的思想和美妙的感情,使你读完了仍然觉得余味不绝。能引起你的激动和丰富的联想。而一些不够味的散文,则总是缺乏诗意,或者诗意很淡薄的。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说过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6.
客观事物的美,只要目光所触及到的,你能看得见,他能看得见,我也能看得见;其实不然,都能看得见,并不一定都看见了,更不一定都能发现它的美。欧洲有一位大画师说:“有些人看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看见。”他讲的是对于艺术之美,原因就在于有的人并不具备一对审美的眼睛。写抒情散文,就要善于发现客观事物之美;那些美的,艺术地再现于散文之中,可以令人陶醉,引人遐思,还可以使人们的知识眼界有所开阔,精神为之升华。  相似文献   

7.
散文重要     
我们写信、写日记、笔记、报告、评论以及小说、话剧,都用散文。我们的刊物(除了诗歌专刊)和报纸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散文。我们的书籍,用散文写的不知比用韵文写的要多多少倍。看起来,散文实在重要。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我们都有写好散文的责任。据说“诗有别才”。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且不去管它。诗比散文难写,却是事实。散文之所以比较容易写,是因为它接近我们口中的语言。可以说,散文是加过工的口语。我们都会说话,而且说的是散文,不是韵文。在日常交谈的时候,我们的话语难免层次不大分明,用字未尽妥当,因为随想随说,来不及好好思索,细细推敲,也就是欠加工。那么,我们既会说话,如果再会加工,就会写出较好的散文来。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化普遍提高,人人都能出口成章,把口中说的写下来就是好散文。是的,说话和散文原是“一家人”。我听过好几位劳动模范的发言。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发言也没有稿子。可是,他们说的有思想,有感情,语言生动,十分感人。我相信,他们若能提高文化,不久一定会成为写散文的好手。我非常爱听我们的中央广播电台每晚的全国各地联播节目,在这个广播节目里,说的都是国家和国际的大事。正因为是大事,所以必须使人人能够听...  相似文献   

8.
幽默属于美学中喜剧范畴,它是造成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常常称它为交际中的“润滑剂”,生活中的魔术大师,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西方的编辑和记者是非常重视运用幽默手法的,以致于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写一篇报道而又没有找到幽默的材料,那就说明你这篇报道现在还不值得写”。  相似文献   

9.
我爱读散文,也常想写散文,因为散文是文化品味很高的文体。记人的散文,与小说不同,大概主要在于没有虚构的余地。《河南日报》举办的碧云天纪实散文征文,既特别标明“纪实”,是要写真人真事无疑了。我是先见了“泥猴张”的作品之后两三年才看到这位艺术家的。最初看他的泥猴,眼前为之一亮,别看是只泥猴,煞是机灵有  相似文献   

10.
前些年.准确地说是2000年.“美男作家”葛红兵为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写了两篇悼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写一份悼词》。“昔者巴枯宁有言.‘历史唯一的用处是警戒人不要再那么样’.我则反其曰‘历史唯一的用处是告诉人又要这么样了!’”(《周作人散文钞.废名序》)因此,我很想给中国的档案学研究写一篇悼词。当然有人不乐意了.中国的档案学研究正是高潮一波连一波.你现在就写悼词.不是自找霉头,公然与大家为敌么?不写也罢。还是留着以后给别人写吧。  相似文献   

11.
幽默属于美学中喜剧范畴,它是造成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人们常常称它为交际中的“润滑剂”,生活中的魔术大师,一朵永不凋谢的智慧之花.西方的编辑和记者是非常重视运用幽默手法的,以致于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你想写一篇报道而又没有找到幽默的材料,那就说明你这篇报道现在还不值得写”.这话虽然有些言之过甚,但它显示了西方记者和编辑对幽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2.
谢顾问:听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我呢,每逢写了一篇稿子,不改还好,越改越糟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帮我指点迷津。石磊石磊同志:人们都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你却越改越槽,那说明你还不懂得如何修改新闻稿件。所谓“不厌百回改”的文章,主要指篇幅较长的通讯、报告文学、小说、理论文章,有时也指诗歌、散文等。这些文体,或字数多、结构复杂,很难一下子写好,因此要反复修改;或字数虽少却在用词、造句上要求高,非得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才能改好。而短新闻作品,特别是几百字的消息或百字内的简讯,是用不着“百回改”…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参考》2013,(12):26
本刊讯(记者韩阳)4月11日,张小娴最新散文《谢谢你离开我》在北京举行了新书首发式,这也是张小娴出道以来第一次在内地与读者就新书展开交流。张小娴说:"我并没有刻意要写给失恋的人看,也没想要写一部励志书,《谢谢你离开我》就是一本散文,写我的所感所想,写我  相似文献   

14.
过去,偶尔提及电视散文,在我们头脑中闪现的不过是《荷花淀》、《荷塘月色》、《雪梦》、《雾失楼台》、《朝阳与夕阳的对话》等那么仅有的几篇。而且,对“电视散文”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其实,早在1984年前后,江苏电视台就制作并播出了屠格涅夫的《门槛》等散文名篇,只不过由于数量不多,再加上电视散文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人们对它的认识、包括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它象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地方文艺”栏目陆续播出了一些当代散文,今年又推出了“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  相似文献   

15.
一散文有作家写的散文,有诗人写的散文,有画家写的散文,有科学家写的散文,有学者写的散文。当然,也有新闻记者写的散文。作家的散文,长于述事;诗人的散文,长于抒情;画家的散文,长于描绘;科学家的散文缜密;学者的散文渊博。各行各业的人所写的散文之所长,大体根源于他所从事的专业。  相似文献   

16.
如果让一个擅长写散文的作家去写人物通讯,一般说来,他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都可能显得细腻、逼真,比之通常新闻作品中粗线条的勾勒,更使人觉得亲切和深刻。著名作家碧野的名作《汉江上游丛山间——初访治山英雄高华堂》,就具有这种特点。有的新闻类书籍的编者,把它编入新闻通讯选之类的集子,视它为优秀的通讯;有的文学书籍的编者,又把它视为优秀的散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它是作家写的新闻,新闻中融进了更多的文学色彩,使用了更多的散文笔法。  相似文献   

17.
你,我,他,这三种人称在抒情散文中均有运用,而运用最多的便是第一人称“我”了。我,是作者在写自己(有的散文也不独是写自己,所谓“大我”,本文不涉及这个问题),既在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对自我形象作一些描绘。所以说是自觉的,即是在构思一篇散文之时,将自己的形象揉进去了,这个我,也许是愉快的,也许是抑郁的,也许是聪颖的,也许是愚拙的,反正是我在写我的思想和行动。所以说是不自觉的,写的是他人,或者是风光,然而有时又避免不了要把自我作一些描绘,或者是感怀,或者是踪迹。也可能作者不曾想写自我,却是自然而然地流泄于笔端。下面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自我形象的描绘。有的散文中作者是在展示自我的心境。鲁迅在《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  相似文献   

18.
散文要以极高的热情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给予极大的关注。散文要有“我”,要独特写,要写“独特”。  相似文献   

19.
李恩 《出版参考》2010,(6):33-33
艾尔弗雷德·斯隆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他写过一本书——《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也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但是,比尔·盖茨的大名估计当今社会无人不晓,盖茨对斯隆的推崇从他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我认为,艾尔弗雷德·斯隆的《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可能是你所能读到的最好的商业著作。”  相似文献   

20.
老旗:我想,现在的报道更注重实用性和借鉴意义。以前的农村报道大多节奏慢,通讯长篇大论,像写小说,至少是散文,那时候还提倡通讯散文化。当时“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读者有的是时间看,现在不行了,你的题目和开头拿不住人,人家就不读了。所以现在很少有写小人物的大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