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有悲剧性的,《活着》是有悲剧意识的,这一悲剧意识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性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2.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这一悲剧性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3.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4.
严歌苓的《白蛇》和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在背景选择上都穿插了历史时代因素,但不同于“用文学写政治”的宏大叙事方式和“以政治论成败”的主流叙述模式,这两部作品皆以历史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情感故事为依托,深刻表现出人性的善恶,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哲理的思考。无论是从作家的书写角度还是叙事手法,作品都无异是主流历史话语下的“边缘化”的“他者”。  相似文献   

5.
李学辉的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是一部极富地域特色的乡土小说,作品围绕末代紧皮手——余土地的命运展开描写,同时展现了从解放前到文革后这段历史时期巴子营人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世世代代的巴子营人来讲,土地就是他们的生命,自然就是他们永恒的家园,在对土地的眷恋、敬畏以及捍卫中他们俨然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而作家正是通过对作品中这一主题的揭示彰显了其不自觉的生态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邱慧 《培训与研究》2010,27(1):17-19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作品中受到关注较少的一部小说,人们一般是从父权文化,男性视角,消费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分析珍妮悲惨的命运。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珍妮姑娘》,揭示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关系以及他们在男权社会中所受到的双重迫害,指出德莱塞生态主义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珍妮姑娘》是德莱塞作品中受到关注较少的一部小说,人们一般是从父权文化,男性视角,消费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分析珍妮悲惨的命运。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珍妮姑娘》,揭示作品中女性和自然的紧密关系以及他们在男权社会中所受到的双重迫害,指出德莱塞生态主义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阳霞 《时代教育》2007,(7Z):103-103
对生命过程和意义的思考成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主题。其中《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最具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一个问题:生命的真实过程和意义是什么?通过“苦难意识”、“生命意识”两个侧面在《活着》与《许三现卖血记》中的体现,探讨余华关于生命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洱的《花腔》以葛任的人生经历切入革命历史,深刻地表现了个体真实的生命历程与历史叙述话语之间的错位,显示了个体在复杂乖谬的历史情境中无法主宰自身命运的生存难题和精神困境。作品用一种对话性的叙述策略重构了革命历史,消解了革命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10.
李莎莎 《考试周刊》2012,(64):21-22
《活着》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小说通过时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命运的描述。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的荒诞.以及人在此颓败不堪的处境中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活着》的镶嵌式叙事结构和民间化叙事方式的分析,挖掘出作品的内在意蕴———生命意蕴和真实性的哲学观,即生命是种顺应而非抗争;真实为虚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铸剑》创作于20年代中后期,取材于中国古代“三王冢”的历史传说故事。鲁迅严肃地考察中国历史与现实,他从这个充满血腥的历史传奇中发现了一种充满勇敢决绝的牺牲色彩的斗争精神,它与鲁迅自青年时代起就努力倡导的启蒙主义文艺思想十分吻合。小说凝聚了鲁迅该时期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精神和实质的精确把握。宴之敖者是鲁迅所理解的战士、革命者形象,是鲁迅自我意象的象征。作品包含着鲁迅对革命斗争经验与革命者命运的深刻、独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当代女作家铁凝以善于挖掘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生存状态和整体命运的恒久关注而著称。她善于通过展示历史动荡与时代变化中渴望改变命运的女性人物,关注强势社会生活对弱势个人命运的制约,以及人生困境中女性的抗争与无奈。在形象刻画中,其主要作品《麦秸垛》、《棉花垛》和《玫瑰门》刻画了四类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女性形象,揭示了男权压制下女性的生命本相和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4.
余华是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细腻的描述刻画丰富的人物形象。《活着》以小人物福贵的视角,诉说了中国从现代走向当代一段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家庭命运的更迭。本文拟从聪慧明理的顾家女性、历经苦难的坚韧女性、活着之上的抗争女性三个方面来探讨余华小说《活着》中的女性形象,旨在借助家珍、凤霞等鲜活的女性人物,揭示余华作为男性作家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女性的多面性格及其形象背后的多重意蕴,以此更好地关照余华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15.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示、探究人的荒诞生存境遇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整体上“灰色调”的写法和“反英雄”的倾向使这篇作品多少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在个体信仰和宗教问题上,小说以个体化的立场和角度切入进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但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环境下,这篇作品显得孤高而不合群,它既不合主流的立场和规范.又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这就使它面临着尴尬的边缘化命运。  相似文献   

16.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白人与白人、白人与黑人、以及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关系,揭示了造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悲剧性命运的社会原因。本文也就此文本谈谈玛丽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对命运,尤其是悲剧命运的探讨和叙述很精彩,从他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可以体味得到。同样是时命运的探讨,之前作品体现出的叙事风格到了《兄弟》之中却体现出重要的转换,从冷漠的写实主义转换成黑色幽默的运用,在平实的写实中熟练运用反讽技巧,以及整部作品体现出的寓言化特征,都使《兄弟》与余华此前的作品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8.
自然和女性是哈代作品《德伯家的苔丝》的主题。生态女性主义者从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了启蒙时期的二元思维方式、价值等级观念,呼吁人类要共织生命之网,建立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世界。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妇女观和其作品中揭示的苔丝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在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压迫下苔丝的悲惨命运,旨在凸现“生态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刺刀是隐藏在现实中偶一露面的真实,幕布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余华以他一贯的冷静风格为我们撕开了幕布的一角。电影《活着》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小说《活着》的疑问,增加了更多的现实符号。通过文化语境的重构,使阅读主体与阐释主体、作品文本共同建立了一种以“体验”为空间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萨娜一直坚持一种真实而具体的深入民族现代化精神危机的“边缘化”写作.她的小说介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既承传了古典美学中和谐的健康人性与诗意的生命智慧,又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与理性批判,还反映出诗性失衡的现代焦虑情绪与尴尬生存处境.她的作品重视道德的自我完善与生命的内在超越,包蕴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宗教、生态等文化人类学内涵与诗性价值,寄寓着对人类社会与命运的终极关怀与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