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百科 《出版参考》2005,(3S):i011-i011
春节前举办的2005年北京图书订贷会,向人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2005年,是中国民营书业的严冬之年。其根据无外乎是“左有新华改制,右有外资虎视,图书销售大环境不好,自身还款也不理想”。我们如何看待这“寒风刺骨”的现实呢?民营书业真的见不到春天了吗?  相似文献   

2.
可能有细心的读者一看这标题,就心里犯嘀咕,怎么不是“图书、情报与档案”而是“图书、档案与情报”呢?是不是随手这么一写,搞错顺序了?哦,不是的,这么写是自有其道理。且听咱慢慢道来,看是否可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3.
“复兴散文”有那么几年,在我们的文学宝库里,散文好像突然绝迹了。翻开文学期刊,不是短篇小说,就是诗歌,再不然就是电影剧本;在报纸上发表的,样式更少,大抵都是记叙真人真事的通讯。只有在个别的报纸(例如“天津日报”),个别的副刊上,才偶尔能读到一两篇散文。读者们不满意这种状况。他们经常写信给报纸和杂志编辑部,提出这样那样的询问:“你们为什么不发表一些内容充实、文字优美的散文呢?”“为什么过去那些擅长写散文的作家们,如今都搁笔了呢?”在那些信里,好心的读者们历历地数着一些过去传诵一时,至今不忘的好文章,点着许多作家的名字,目的只是一个:希望再读到好的散文。作家们怎么样呢?他们各人有各人的情况。有的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不那  相似文献   

4.
编风小议     
写作品要发表,出书要销售,够格与否,能不能面世,把关者何许人也?编辑。他们的“位子”至关重要,对作品有生杀之权。 作为一个报刊的编辑,对稿子是择优录用呢,还是论“门子”讲人情呢?用通俗的话说,是“认”稿呢还是“认”人呢?两种思想境界,两种职业道德,泾渭分明。我十分敬佩那些“认稿不认人”的编辑。  相似文献   

5.
有很多话可以用来形容书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书吧,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如此类。那么,用什么来形容图书馆呢?知识的殿堂,抑或智慧的集聚地?我找不到一个恰当的短语来形容它,因为图书馆于我已是一个亲切而又神秘的名词,那儿有着太多的回忆,太多的留连,太多的感谢。  相似文献   

6.
雨田 《中国编辑》2004,(6):84-85
前不久,我国某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所属出版社的一批资深编辑组团出访日本。在访问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机构讲谈社时,我们的一位出版家向日方谈起这样一个问题:为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日本出版界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当谈及我们中国目前对出版物编校质量规定,出版物的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为合格品时,日本出版家对提出编校质量这样的问题甚感惊奇。他们除了对我们制定“差错率标准”不能理解外,还连连反问:“出版物为什么要错呢?”  相似文献   

7.
有两家全国性报纸,相继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一则是关于送货下乡的,说是“大篷车”下乡来了;一则是送戏下乡的,说是“大篷车”剧团就是好。送货下乡就是送货下乡,送戏下乡就是送戏下乡,这不是很简明扼要、名副其实的话吗!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绕个大弯,去与外国电影中的“大篷车”挂钩呢?什么“大篷车”商店,“大篷车”剧团,多费猜!况且,这样的称呼能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杨杰 《青年记者》2012,(9):9-10
什么是全面风险管理 几年前与朋友见面,聊起工作,大多会这样说:“哦……风险管理,做什么呢?”如果不做解释或者解释得不多,他们大多会把我的工作归结为两种可能:一种是做保险业务,一种是做风险投资.还有的人会直接问我:最近买啥股票比较好?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今传媒》2004,(4):38-38
在全国书市有这样“动人”一幕:美女疲惫回“家”,在木桶里注满热水,倒入香精油,撒满玫瑰花瓣,宽衣,入内……一边享受红酒、音乐,一边悠闲自得地读起小说。众目暌暌之下,新书发布会就这样举行了,主办者美其名曰“行为艺术”!美女入浴自然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的“工夫在书外”,重点是美女手里拿的那本书,据称这是中国图书业首次采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进行首发。  相似文献   

10.
也谈“龙头”叶志方人们常说“编、印、发一条龙”,那么何为“龙头”呢?在这个问题上曾有过一番争论。有人认为编辑是“龙头”,理由是只有编辑部门策划出好的选题,组织出好的书稿,才能促使和带动发行的起飞;也有人主张发行是“龙头”,理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党性原则是否过时。“党性”这个词,对于今天的不少同志尤其青年来说,已经比较陌生了。“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剥削阶级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提坚持党性呢?”一些年轻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能责怪他们的天真。因为,近些年来,对他们进行坚持党性一类教育实在太少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不坚持党性行不行?”这是许多善良的人,在这次动乱、暴乱发生之前未曾想到的。然而,现在我们不能不认真反思这个问题了。新闻宣传有它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阶级性,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里,从来没  相似文献   

12.
杜娟 《新闻知识》2004,(8):34-35
为什么一些员工对绩效考核总是谈虎色变,而领导们更是头痛不已?“不做不行,做了却总是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大家都不满意。为什么?”他们问。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灵魂又会怎样呢?手头就有这样一个材料:1993年,在长春某大酒店,6位俊男靓女与一位解放军战士同时就餐,由于解放军战士一脸“大兵相”,花钱也不大方,便惹来了一阵阵嘲笑甚至污辱。那6位美则美矣,然则他们嘲笑“最可爱的人”时,张张美丽  相似文献   

15.
“宣传味太重”,读者常常对新闻报道有这样的微词。有人认为,新闻不应该是宣传,应该是传播。传播怎么不是宣传呢?哪里的所闻不是宣传呢?但是那种宣传味太重,效果确实不好,应该改掉的是那股宣传味,而不是把新闻改得不是宣传。有人又说,既然是宣传,就一定会有宣  相似文献   

16.
乐此不疲 “缴费网点少,给市民带来了种种不便,最近公用事业局进行了体制改革,不知新上任的领导有什么打算?” “一份原该归自己的房屋产权证,整整要了两年还没有拿到,这样的工作作风,怎么不叫老百姓心寒呢?” “把商品房建在污染区内,有没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我们不知道环保局对此有没有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诚 《视听纵横》2005,(4):120-120
记要记,这本来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议论的事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有相当一部份摄像记,在采访中并不认真记笔记,甚至根本不记采访笔记。他们有这样的理由:“我有摄像机呀,这不是比笔记本更加先进的记录工具?”意思是:摄像机可以取代笔记本了。  相似文献   

18.
外文资料分编“到位”问题杂谈余国河(广州外语学院图书馆)“到位”是个排球述语,指一传“到位”才能组织进攻,或重扣,或短平快,或背飞……。这里借用其形像含意,便于说明问题。一、分编何所为外文资料分编也有“到位”问题,首先是处处考虑方便读者,让他们尽快找...  相似文献   

19.
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节目主持人语用方式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很多节目主持人的身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作为编导手中的一个“棋子”、一个“道具”,主持节目时大多有现成的说词或台本,他们只要在节目里背将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哪怕是一个新手,不消多日就能操练得十分熟练。 对此,听众和观众怎么看呢?有人说:中国电视节目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假”,尤其是主持人的语言,很少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多数扮演的只不过是代言人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传媒小语     
《新闻与写作》2007,(6):16-16
记者不是无头无脑无思考的“笔杆子”,他们是“思考的笔”。记者的第一个任务是报道。但是如果不思考,你知道去报道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