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是一团赤色的火焰,一生都在燃烧。他投向赵家楼的火把,激扬着学子的热情;他生动演讲触动千万工人的心扉,让工人运动之火熊熊燃起。他坚定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愿以“烧成灰”为代价。他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相似文献   

2.
我们,至少是秦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如祖父一样的巨大的心灵存在,一个庄重、慈悲、富有而伟大的老爷爷.千百万年前他就诞生了,千百万年后他却并不苍老.  相似文献   

3.
凡是和他工作过的,无不异口同声地说:“他的确是个干出来的好干部。”他是谁? 他是上海图书馆参考部兼管大书库的副主任吴忠侠同志。去年夏天,小吴心脏病发作。在医院里,医生惊诧地问他说:“为什么没有人陪你?你必须马上住院。”小吴心里明白:爱人出差外地,家务事要他挑;部里工作繁忙,等待他去干。他怎能住院?他离开了医生,回到单位,若无其事地照常上班。  相似文献   

4.
4月3日,浙江大学举行百年校庆,特邀嘉宾金庸端坐主席台前排。会后,蜂拥而至的大学生纷纷要求他签名、合影。4月4日,浙江大学金庸人文基金研究会成立,为了一睹这位香港名人的风采,影视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面对炽烈的金庸热,记者的思绪却飘到了一个冷冷的角落:金庸的知名,仅仅因为他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吗?  相似文献   

5.
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史沫特莱  相似文献   

6.
最近,“博客第一案”的开庭重新引起人们对博客在网络上言论自由的质疑。一个名校的大学生在考试之前心里烦躁,在博客上发发牢骚。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短短300多字的文字里,他指名道姓地骂自己的老师为“烂人”、“猥琐人”、“流氓”、最后再带上了一句国骂。结果被老师看到了。老师生气了,便把他发表文字的博客网告上了法庭。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闻网片,要“获取”,首先得“发现”,要“发现”首先得“觉察”。“在日常新闻摄影报道中,记者思考的深度,对新闻事实的敏锐感觉和认识,决定了他挖掘题材的能力和对瞬间新闻实质的把握能力”。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事物,新闻摄影人对富含传播价值的新闻瞬间影像的敏锐感悟、察觉、判断能力,这种积累蕴藏于人心里的悟性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父亲是村里有名的能人,擅长笔墨县办事能力强。他深知“读了诗书当大丘,不种自然收”的道理,便发誓要供养我上大学。无奈,1992年高考,我竟意外地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当时,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涩苦辣威一齐涌上心头。在家苦闷一段时间后,听说征兵工作开始了,我心中熄灭的火焰再度点燃,又怀着一颗希望的心,带着父母的嘱托和一摞自视为珍宝的文学书籍,毅然穿上戎装,从洞庭湖畔走进了塞北的军营。在新兵连,我在新兵排长那里看到《新闻与成才》。当看到排长休息时仍在孜孜不倦地“爬格子”时,我心里也萌发了利用业余时间写文…  相似文献   

9.
张宗友是我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资助而考取大学和研究生的人。从“希望之星”张宗友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工程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起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0.
当“法轮大法”在社会上兴风作浪,千百万人坠入妖雾之中时,沈阳军区某部基层宣传干事、29岁的沈保卫早在一年多前就写出《法轮功:掀起你的“盖头”来》这篇批判文章。在文章中,他揭露了“法轮功”的种种危害,矛头直指魔头李洪志,这篇战斗檄文今天读来仍能感到它的勃勃生气。这位年轻的宣传工作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不信邪,不怕压,心明眼亮。本刊记者为此专访了沈保卫,希望我们发表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文,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1993年夏天,当我第一次看见白岩松在电视上露头时,心里当即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抵触,他那张硬梆梆加紧绷绷的脸实是既严厉还不好看,于是心里顿生偏见,接着又看了几回电视仍然觉得他很不顺眼,于是想也没想随笔就在南方一家大报上点着名把他恶损了一通。眼光浅的人还不只我一个,还另有一位外地观众也跟我一样眼浅,他当时一见白岩松在“东方时空”露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直接把一张明信片寄到白岩松手上,上面这样写:“每天早上都看见你那张哭丧的脸,之后弄得我一天心情都不好。”一个初登电视门槛的毛头小伙,心里哪受得住这般…  相似文献   

12.
游走于写作、书法、篆刻三界之间的李学彦.被朋友称为“三栖”艺术家。对此说法,李学彦淡然处之,“受之有愧”。对于自己在艺术上取得的一些成就,军人出身的李学彦总是谦虚而低调。他认为“艺术”二字,术是方法,方法每个人都能掌握,而艺在心里,在脑海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方法论,也不是每一人都能抵达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新聞工作者中央大厦里,有一塊大理石碑鑲在牆上,上面刻写着在反对希特勒侵略者的衛国战爭年代里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生命的新聞工作者的名字。其中有“真理报”的記者彼得·李多夫。在自己非常有名的通訊“棠娜”中,李多夫告訴了人民关于卓娅·科斯莫杰米揚斯卡娅的功勛。这是一篇痛斥法西靳僧子手、具有莫大揭露力量的文章,作者收集了从德国俘虜处繳获来的文件和像片,会見了那些知道卓娅最后几小时的生活和目击他就义的人們。这样,这个爱国姑娘的英雄面貌就在千百万苏維埃人的面前出現了。在保衛祖国中,彼得·李多夫牺牲了。凡是知道他的,不論是谁,都永远紀念着这位朴質而崇高的人,这位苏維埃报刊孜孜不倦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4.
我向小平同志汇报李锦一个时代,最令人激奋的是决定千百万人命运变化的时刻,是影响历史进程转折的伟大“瞬间”。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便是当代历史转折的伟大推动者,他在农村改革初期的崇高形象将光耀千秋。当邓小平同志去世的噩耗传来,我久久沉浸于悲痛中。凝眸1...  相似文献   

15.
鲁迅杂文,言精意深,节短音长,生动泼辣,余音绕梁。尤其是他的标题和落款,下笔传神,落笔生花,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使人百读不厌。掩卷闭目,如饮甘醇,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留下杂文14集,约600余篇,单题目加起来就有3000余字。一些脍炙人口的标题广为流传。《自嘲》留下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成为千百万人的座右铭。《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使人牢记地对落水狗要痛打。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三大期间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日报的一位男同志第一个拿起话筒,声音宏亮地提了两个问题。这对千百万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讲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有一位美国人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她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告诉她的中国朋友们说:“他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真为他感到骄傲。”这位美国人名叫朱迪·波伦鲍姆。1979年到1982年,当她还是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时,便来到中国,先后在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和中国日报社工作.去年9月,她又自费回到中国,为撰写一篇题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和新闻制作》的博士论文积累素材。并在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那场使千百万中国人生灵涂炭、家破人亡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一段并不久远的历史。但是,对这个史实讳莫如深的却大有人在,甚而至于为侵略战犯“招魂”,给侵略战争冠以“圣战”,并叫嚣“否定”侵略杀戮行为的事情屡屡发生。相形之下,《东史郎日记》的公之于世是对真相的一次再澄清,对违逆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一记强劲的驳击。如果说,作为日本鬼子兵的东史郎,坦率地记录下自己那段侵华罪行的经历,这也许是出于自然的一种“真”的做法;那么,作为年近九秩老人的东史郎,无忌地公开这个特别让某些人讳言的历史,则完全是他出于良知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193 7年“七·七”事变 ,因日军在卢沟桥挑衅 ,中国燃起了抗日烽火 ;“八·一三”,在淞沪又开辟了抗日战场。 11月 ,日寇在金山卫登陆 ,淞沪失守 ,杭城告危 ,浙江的省府机关便迁往浙东的永康 ,有些机关则分散在金华、丽水等地。不久 ,杭城即告沦陷 ,作为杭州市市长的周象贤便失去了依存。好在他随浙江省府到达永康之后 ,仍拥有浙江省政府委任的名位和挂名的国民政府赈济委员的头衔。抗日战争胜利后 ,周象贤回到了阔别八年的杭州 ,重又登上了市长的宝座。浙东初见周象贤永康县地处浙东 ,当年乃是一座甚少人知的偏僻的小小山城。街路狭窄 ,民…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史料》2004,(3):45-45
胡适是第一个写白话诗的人。有一天他坐在窗口吃午饭,见到一对双飞的蝴蝶由合而分的景象,“心里颇有点感触,感触到寂寞难受”。因  相似文献   

20.
论“贴心”广播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刘伟在传播媒体的竞争中,竞争的核心是争取受众。笔者认为:一切的竞争最终在于人,人在于心.贴近的核心是贴心,只有“贴心”才能使广播与国内千百万听众的心紧紧相连。一、“贴心”广播三进程及其辩证关系1.知心──“贴心”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