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理解“教育融合”,可以从“教育”“融合”和“教育融合”三个向度着手。从“教育”而言,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生成为根本旨趣的活动和教育作为一种限度性存在是审视“教育融合”的基本立足点;从“融合”而言,“融合”所内蕴的“不同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从“边界”到“边缘”的跨越揭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真实;从“教育融合”而言,处于关联中的两种教育的状态决定了“教育融合”的状态。“教育融合”是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基于两者的内在关联而在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以促进自身完善和教育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为要旨的历史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体,高职院校应将专创融合作为“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培养学生具有开创精神,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体系脱节、评价机制欠缺等诸多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模式:更新“包容开放”的专创融合教育理念;组建“跨界融合”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打造“教赛研一体、科教创贯通”的专创融合教学体系;引入“创新多元”的专创融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重视教育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融合发展”等基本理念,将“办好特殊教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保障教育公平,融合教育同时也是残疾人实现社会融合最重要、最基础的融合。疫情期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教育学专家和技术保障团队调研线上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的文件,在指导思想中特别强调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战略思想上提出面向2035年教育“五育融合”“立德树人”的发展方向。但在当下“五育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进而限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平衡”“融合”“评价”“价值”四个方面。为保证“五育融合”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目标的实现,应从意识、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发展体系等方面树立“五育融合”教育教学观;应从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组织指导等方面加强“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应从政府宏观引导、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布局、国际教育参考等方面促进“五育融合”教育管理的协同发展;应从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上完善“五育融合”的评价体制,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基于产教融合共建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协同性、层次性和实践性为其属性特征,在建设路径上按照分级、分层、分类方式进行共建。通过“三级并举”,以“产校”融合、“产院”融合和“产专”融合的方式,分级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四层并进”,分层共建“感知层”“模拟层”“实训层”“实战层”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通过“五类并重”,分类共建“基础类”“融合类”“专业类”“强化类”“提升类”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6.
《上海教育》2024,(10):25-27
<正>《上海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静安进一步深化了“融合教育”的发展,用它来诠释静安对于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思考。您可以就静安“融合教育”的新理念、新内涵做下解读吗?陈宇卿:融合教育是普通学校积极创建接纳环境、响应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升个别化教育质量、保障全体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过程,全面深入推进融合教育是彰显社会文明、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融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打破隔离”到“回归主流”再到“公平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现行教育教学体系模式的对接融合,一要校准“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现行教育教学体系模式对接融合的价值取向;二要筹划“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现行教育教学体系模式对接融合的战略对策;三要研究“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对接融合的基本策略;四要探讨“五位一体”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对接融合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8.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在“五育并举”。立足新时代“五育并举”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高度、从公平和质量历史新方位认识的视角,审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和2015年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出的“融合教育”,不难发现,我国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有教无类”饱含宝贵的“融合教育”智慧,堪称世界“融合教育”思想的源头;当代我国“随班就读”的成功经验开创了世界“融合教育”的中国模式;未来“走班选读”的前瞻谋划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世界“融合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0.
文章简述了专创教育融合理念的重要性;采取文献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的专创教育融合理念现存的突出问题;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引导融合目标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发挥团的基层组织作用,引导融合氛围与凝聚青年密切结合”“发挥教学基层组织作用,引导融合内涵与教育改革统筹整合”以及“发挥优势科研团队作用,引导新农科内涵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融合型学校”是帮助乡村教育走出现实困境、实现转型发展的可行之路。“融合型学校”主要体现在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发展功能等方面的融合,其重要价值在于体现了大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生态观、广义的教育质量观以及自强自救的主体发展观。建设“融合型学校”需要乡村学校深挖潜能优势,探寻可行路径;发挥主体作用,建立融合机制;开展宣传研讨,形成价值共识;实施行动研究,推动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五育地位不平等、五育之间不关联、五育融合不充分等问题依然突出。“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助于解决“五育融合”的现实问题,二者具有诸多内在契合点,如,基于相通的逻辑起点,面临相似的现实境遇,指向相同的目标诉求等。“双减”背景下应依托教育时空保障,拓宽“五育融合”之广度;回归教育育人初心,挖掘“五育融合”之深度;注重学校教育质量,提高“五育融合”之效度。  相似文献   

13.
韩燕霞 《江苏高教》2022,(12):122-127
创新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反思当前高职院校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存在“两张皮”问题,课程实施出现“要素匮乏”问题,课程评价出现“效用缺失”问题。基于课程整合、项目课程以及全人教育理念,探讨“专创融合”课程体系重构的实施路径:以“产业创新创业需求”为依据制定“专创融合”课程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抓手选择“专创融合”课程内容;以“工作结构优化”为前提设计“专创融合”课程结构;以“项目化教学”为载体创新“专创融合”课程实施;以“多元评价体系”为标准开展“专创融合”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五育融合”指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五部分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强调立德树人,即立足“全面发展”重视德育,着眼“立德树人”窥见情感教育,从情感教育角度推进五育融合。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五育融合”理论为背景,实施古诗词情感教学,然后在情感的加持下达成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雷丽 《知识文库》2023,(1):187-189
<正>当前本地区特教学校职高融合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存在着传统文化制约融合理念的推行、普通教师态度消极和经验欠缺、特殊学生主动融合动机不强等问题。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论证了高中阶段融合教育的可行性,通过传统型融合、创新型融合和转衔型融合等三种途径开展融合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探索符合校情的教育模式,总结不足,形成经验,让更多的残疾孩子回归主流,实现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生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融合教育全面推进”的目标,明确了“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为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襄城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和欧庙新城的“产城融合”作为襄城区政府重要改革举措已开始步入实践层面。“产城融合”需要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做支撑,通过对“产城融合”与襄阳高职教育发展不协调、专业结构与“产城融合”的适应性不强、农业转移人口与“产城融合”供需不相符等方面的分析,指出襄阳的高职教育与“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标襄阳“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启动特色专业群建设,对接“产城融合”;拓展产教融合的广度、深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对策,以期为其他城市的“产城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必将做出相应的转变,特殊教育学校作为资源中心的功能将日益强烈.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定位,成为融合教育的支持者;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从单一教育功能转变为多重服务功能,即为特殊儿童提供评估服务,承担起“资源教室”功能,成为融合教育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培训中心”,发挥“巡回指导”的作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由单一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兼具“教育者”、“合作者”、“协调者”和“督导者”的多重角色.  相似文献   

18.
“四史”教育与思政课价值目标一致、教学内容相通,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所需,昌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利用网络延展“四史”学习教育阵地,打造“四史”学习广场;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开设“四史”选修课;“四史”教育有机融入现有思政主干课,实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精准供给;组织“四史”专题教育学生活动展示,提升融合效应;开展体验式教学,建设“四史”与思政课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五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李浩 《人民教育》2023,(10):67-69
<正>“五育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整体育人体系正逐步构建。本文拟以小学数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为例,寻找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进而由点及面,推进“五育融合”的课堂变革行动。一、“五育融合”呼唤学科融合的课堂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涟源市积极开展“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实验区”建设,并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第三批“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实验区”。其实验任务是面向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新模式,其实验内容是“网络校联体”。涟源市的做法是,“搭框架,统筹规划抓保障;重结合,立足县情建模式;增动力,多管齐下强管理;抓落实,突出实效促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