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主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2.
告子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方式达成“不动心”境界,然孟子认为“知言”才是正道。其实二人所说的“言”均指他人思想言论,内涵一致,并非在言的内容或主体上存有分殊,根本不同在于他们对待言的方式,即告子是以外义判言,孟子是以心知言。  相似文献   

3.
不同人性论即导衍了不同意义的道德教育。孟子“仁、义、札、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性善论折射着主体性德育的思想,对于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浩然之气:孟子人生最高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一生十分重视人的精神境界的培养和提升,他提出的“浩然之气”说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是浩然之气的重要内涵,与人为善,忧患意识是“浩然之气”的修炼方法;动力忍性,反求诸已是“浩然之气”的修养过程。  相似文献   

5.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应在“文、辞、意、志”的往 复循环中进行,不能“以文言辞”,“以辞害志”,而应“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对文学研究的特殊贡献,但此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在劝谏齐宣王接受“仁政”、“行王道”的思想时,认为齐国想通过武力战争掠夺的方式称霸天下是不可能的,即齐国想“以一服八”是不可能实现的。我觉得擅长论辩的孟子在这里的说理并不能让人信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义利关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孟子立足儒家提出"义至上"的义利观。孟子"义至上"思想源于对儒墨法三家的扬弃。孟子"义至上"的义利观包含何必曰利、舍生取义、恒产与恒心三个维度。孟子"义至上"思想推动了儒家义利观的发展。"义至上"思想的合理内核在个体怎样生活、怎样成就理想道德、怎样治理国家这三个方面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出发,认为孟子是战国时一个真正认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家,他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挥绘理想社会的蓝图,建构他的政治体系,呼呈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对现实社会展开揭露与批判,痛斥统治者残民以逞的罪行,这些便构成为“孟子”杂文以为民请命为中民的思想内容,此外,《孟子》中的一些有论点,论据,论证的话录,虽不即事名篇,但都是随感而发,实开后世随感录式杂文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孟子人文思想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在他“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地位,并为人在义与利的追求上指出了正确方向。孟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及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了台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9):35-36,56
“义利观”是孟子最重要的社会思想之一,其中先义而后利为核心,承认利是义的物质基础,强调义要高尚、利要取之有道是它的三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义利观”的再认识,对当今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特别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是其代表著作.本文试根据《孟子》原文解读孟子“命”的内涵,分析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及对道德自主性的强调,从而阐述孟子对命运与自主之间关系的看法.第一,孟子认为“命”的主要性质与特点是“命”的限制性、“命”的不可知性和“命”的外在性.第二,孟子对待命运的态度是强调不应让道德实践受到命限的影响,应当重视自身的道德自主性.第三,孟子认为不可改变不可预测之命与人的自主性是分立的两个部分,即“求在外”与“求在我”;君子能够将“命”之限制作为彰显内在德性的一个契机,即君子能够“见命知义”,彰显一种承担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孟子将“义”与“利”这两个伦理概念统归在以性善论为释义背景的仁政思想之下,形成了先秦儒学理性化、现世化的义利观。以“义”统“利”、“义”“利”相兼的义利观既是对儒学理想主义社会模式的继承,也是战略时代儒学走向现实的一个表现。它将个体的否定性纳入总体化的德性伦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群体权力的外在意义,为“仁”的实现找到了内在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括论述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几个主要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及《孟子》散文深刻的思想性和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先秦诸家体系中,“气”指构成天地万物及人体的原始质料。但由于把“养气”当作达到“不动心”的道德修养境界的途径,并在“气”之前加以“浩然”字,《孟子》文章中的“气”在现在的哲学史著作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精神力量或道德境界,这也影响到对孟子哲学的理解和评价。针对这种观点,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孟子》中“气”的含义是指构成天地及万物的物质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