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初遇白加良,我16岁。那时,我疯狂迷恋上文学,读王小妮的诗,看黑格尔的哲学,而最让我迷恋的是胡兰成。胡兰成,那个张爱玲一见倾心的男人,她只有见了他,才把头低到尘埃中去。而我只有见了白加良,才会支支吾吾不知所云。这个长我5岁的男子,注定是我的一场桃花劫。他毕业于河北师大,然后做我班主任,21岁的他,留着平头,牙齿那样白,笑容那样灿烂,衣  相似文献   

2.
1.文中第4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在这个句子中,我决定的事情包括———“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仔细一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个句子中两个“了”字用得都有问题,因为“决定”去干的事情只能是未然之事(去咬牙、去读),而不可能是已然之事(咬了牙、读了下去)。再者,“我”只能“决定”“读下去”这件事,不可能“决定”“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因为“一知不解”只能是读的过程中的感受,不可能是“我”在未读之前就…  相似文献   

3.
普希金说过,“阅读是最好的学问。”阅读似乎又是最简单的事情,但凡识字便可阅读似是不争之事,但也未必。这学期我所在的学校进行语文教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是其中一项,每周两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文学作品。面对作品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对所读的作品如何归纳中心...  相似文献   

4.
浙江温州卷:《走,到另一个地方去》 一天晚上,我靠在床上背诵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背着背着,恍惚中我来到了一片桃花林。“走,我带你到桃源里面去参观参观。,”咦,哪来的声音?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老人划着一叶小舟慢慢驶到我的面前。“我就是你读的文章里写的那个渔人呀,怎么,不像么?”见我一副吃惊的样子,来人亮出了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说明:《语文乐园(四)》包括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是“我来试试”,里面有“读一读”,积累反义词;“看图读词语”,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读一读,比一比”,对比读句子;“读一读”,读短文。第二版块“探究与发现”里面有“读一读,说一说”学习儿歌;“写一写”,书写含有“口”字的字。第三版块是“我的作品”,写句子。  相似文献   

6.
侦探与剑侠伴随我走进文学殿堂的,还有“侦探”和“剑侠”。从小学到初中,读书时并没有功利目的——如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写作能力等等。我以为,这是一种最佳的读书心态。有书就读,不喜欢就放下,读别的书去。大约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接触到了“侦探小  相似文献   

7.
剥蚕豆     
放学回家,我就看见了爸爸今天买回来的菜,它们都是蚕豆的绿房子——豆荚。许多看不见的蚕豆们还在绿房子里面睡觉呢。爸爸见我对豆荚产生了兴趣,就说:“喜欢不喜欢吃?”我说:“喜欢。”没有想到就上了爸爸的当,爸爸指着一堆“蚕豆的房子”说:“喜欢的话就给我把它们剥了。”爸爸还给我示范了一下,他就去忙其他的事了。  相似文献   

8.
×××同学问:我们读《一件珍贵的衬衫》,觉得它一读就懂,似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你能不能给我谈谈如何鉴赏这种“一读就懂”作品? 答:你提的问题很重要。“一读就懂”的作品自古就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许多诗作,语言通俗平易,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可见,“一读就懂”决不是缺点。《一件珍贵的衬衫》确实写得通俗,但又确实有许多技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教材给小鸡开饭一把米,洒庭院,我给小鸡来开饭。有粒米,打个转,躲进土里看不见。鸡妈妈,追上前,一边刨,一边唤,“呆在里面太可惜,到我肚里变成蛋。”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高殿举)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生活气息,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诗歌。从“一把米”到“有粒米”;从米“打个转”、“躲”起来,悄悄地呆在一个不容易让小鸡发现的地方,到鸡妈妈追上前,一边  相似文献   

10.
当初我买《张爱玲散文》实属一时冲动,原因很简单:我在一本作文指导书看到了一篇对一位初中生写的《张爱玲散文》的读后感的评语,说初中生就能读懂它,是很难能可贵的,有的成人都难读懂……我很不服气。我看了几篇散文后,觉得张爱玲的散文很合我的口味。像《天才梦》,写得很像我小时候的事。渐渐地读下去,我还是觉察不到那篇评语里写的“是那样忧郁”。因此只读了三分之一就不想再读下去了。我觉得读张爱玲的散文很闷,闷得透不过气来。不过在今年暑假,还是把它读完,总算读懂了一点点,也只能算一点点。我终于看到了她的忧郁,体会…  相似文献   

11.
偷读记     
“偷 读”指的是我少年时期刚刚能基本不靠字典就囫囵吞枣地看“大书”的事,明着读不被家长允许,就趁大人不备,偷着来呗。   父母的意思是看那些书误事。我是兄弟中的老大,家里的活计需要帮手;家里也指望着我学习好,将来凭功课成绩上大学再“抓挠上个一官半职”,全家的日子就好过了。可是谁知道我心里正被仓房角上的两箱子书“抓挠”得厉害呢 ?  书是无意间被我发现的。那时大概是 1977年春天,我读小学三年级。下午放学后,在院子里跟妈妈夹杖子--把秫秸埋一截在土里围成密实的栅栏,里面用来种菜。妈说,去仓房箱子里拿点麻绳…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自从我第一次读了《幼儿教育》以后,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它,尤其是其中的“百花园”栏目。因为这一栏目不仅给了我许多帮助,同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以前,我常常苦于选不到好教材、好的游戏材料。读了“百花园”以后,发现里面有些游戏新颖有趣,有些故事、诗歌语句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我就作了讲述、推荐。就这样,好故事讲了一次又一次,新游戏玩了一遍又一遍,可孩子们还是说“再来”、“再讲”……。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都说“故事很好听”、“游戏好玩  相似文献   

14.
一本《张爱玲传奇》,已经陪伴我好些时日了。读了又读,总不忍心放下。张爱玲是“一个平凡真实的才女,与乱世相遇,塑造出神秘凄艳的风景,成就了纯中国式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雨溪两语:     
每次读萦袅的作品,我总是被其中的两种东西感动:一种是那种纯洁透明的“真”,一种是那种酣畅淋漓的“顺”。说其“真”,是因为她总是用自己小小的心去感觉世界和人生,所写的景物和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没有刻意的雕饰,“真”得让人赞叹;说其“顺”,是因为她写起来总是那么得心应手,根本不去在意什么“开头结尾”“结构层次”之类,只那么顺畅地写下去,一种真的境界就出来了。去年《新作文》发萦袅的作品的时候,配了一幅插图:一个孩子,坐在滑梯上正在下滑,令人不由想到了“自由”“顺畅”这些词。现在,每读到萦袅的作品,我就…  相似文献   

16.
豆豆是一个爱思考的小男孩。有一天他问:“眼镜叔叔,你总是在讲故事,可你哪来那么多的故事呀?”眼镜叔叔正在读一本书,他像鸵鸟一样,把头深深地埋进书本里。听到这话,他抬起头,把鼻子上的眼镜往上推了推,说:“问得好。我哪来的那么多的故事呢?要是我对你们说,我的肚子里面有个故事篓子,你们准会不信。干脆我告诉你们实话吧:我是从书上读到的。”的。”“噢。”孩子们点了点头。他们好像有点懂,又完全懂。“书上有很多很多好的故事,可有趣了。”眼镜叔接着说,“还有很多道理,教会我们生活。所以呀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你读一本书,就等于到一个界去旅游。”“要花车票吗?”一个胖乎乎的女孩问。“当然不用,”眼镜叔叔说,“不过你得花功夫读。”“可我们认不了那么多字。”豆豆皱起了眉头“再说,那么多的书,读哪些呀?”眼镜叔叔笑了。“我没有让你们现在就去读。过现在要对一些好书了解一下,将来再读嘛。我就你们讲讲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则童话 ,又似乎不止是童话。大家都认为很值得一读 :小鱼问大鱼道 :“妈妈 ,我的朋友告诉我 ,钓钩上的东西是最美的 ,可就是有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既尝到这种美味 ,而又保证安全呢 ?”“我亲爱的孩子 ,”大鱼说 :“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 ,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可它们说 ,那是最便宜的 ,因为它不需要任何代价。”小鱼说。“这可就完全错了 ,”大鱼说 ,“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贵的 ,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生命 ,你知道吗 ,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 ,必须掌握什么原则呢 ?”小鱼又问。“那…  相似文献   

18.
这样读书     
在心情十分放松的情况下,和三五位朋友一起聊书,未尝不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在朋友口中,我会发现一些自己希望读到的书,再有目的地去借、去买、去寻觅,似乎就多了许多渴望的动力。同理,是爱读书的朋友,也可以从我这里获得。我们转着圈地收获。久而久之,从聊“读什么书”,演变成“不要读什么书”。至少“现在不要读什么书”,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因为书籍如云,不懂得放弃就不会得到最佳。慢慢地,在“读什么书”中,又有了“如何读什么书”的话题,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方式。比如读小说和读论文,决不是一种读法。当然这个“读法”不仅指读书的姿态,重要的是读书的心境。闲适或紧张,轻松或深沉可大不一样。很快,先把书分成几类,又是一种读书方式。分类既不是按题材,也不是按体裁,而是按“读法”。“显读”是一类———这是从“显学”“隐学”之分调侃来的。被显读的是博得洛阳纸贵、媒体热炒的。不要追“显读”,就是不必随社会上一窝蜂地读什么书。但是也不必刻意追求“隐读”,因为有的书大家都不读自有道理。“孤读”和“佐读”是一类———就是读一本书和就一个话题读几本书。在享受读书中,“孤读”是初级阶段,“佐读”才小康。“佐读”可以就一个话题读几本相近的书,也可以读观点...  相似文献   

19.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20.
那天去访一位初中时教我的老师。几句寒喧后,老师忽间:“最近读了什么书7”最近读了什么书呢?老师问得自然而然,那神情仿佛我不加考虑,便会列出一堆书目来。可是,我一时竟一个也答不上来。报纸算么2杂志算么?咳,那怎么能说得出口。确实好久没有认真地静心来读过一本什么书了。记得当年念小学时,一位同学家中有许多连环画,为了能借来看,不知替他做了多少值日。每有书读,爱不释手,常常被母亲再三地催促:“睡觉了,睡觉了。”很多时候,捧着一本书躲在麦草垛旁可以看上几个小时,的今,很少买书,即使买了,往往束之高阁,尘埃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