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视野中的文化心理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 ,主张通过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分析来考察和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由于其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研究方法的“软化性”、研究哲学根基的“人文性”而倍受心理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就其产生背景、研究内容、哲学根基、研究方法及其所产生的意义等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一、激励的心理依据“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在需要或外部刺激下,使人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中。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人们对物质或精神的渴求,为实施激励提供了心理依据。人类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管人的行为怎样千差万  相似文献   

3.
一、探究的问题应具有驱动性 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行为的产生是需要一定诱因的,良好的诱因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动机,进而引发出种种心理需要来。“问题产生行为”。证明问题是一种很好的诱因,问题就是心理上产生极大不平衡的诱因,可以很好地激活人的思维。良好的问题会使个体自觉产生一种探究的驱动性。  相似文献   

4.
在“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面前,行为主义心理学遭遇了“解释者悖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体系,却无法解释行为主义者自身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的理论预设中,当人类的自由意志被取消之后,他们却无意识地赋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心理学要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破解“解释者悖论”。一种有效的心理学理论,必须要能有效地解释包括解释者自身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心理社会特征遗传”论,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中出现的,是在人类心理生成乃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的“交互作用论”前提下而作出的探索性推论.它认为,伴随人类需要、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人的社会性”可以由遗传获得.此涉及科学目前还没法回答的“遗传基因中的信息有无社会性成份”的问题,而该理论则以遗传学现有的实证研究资料为依据,以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框架.所以我们应当对它作认真地分析和审视,正确认识它的理论价值,而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6.
表演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提出以一种新的发展式表演方法论取代传统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范式,其目的是使心理学的研究重新关注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维特根斯坦思想是表演心理学产生的主要哲学源流,它对心理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传统哲学的批判及其实践哲学、治疗哲学的思想都对表演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它指的是与科学的认知心理学不同的、积淀在人们心理结构中的、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因涉及心灵哲学的若干根本问题,围绕这一理论又兴起了各种不同的诠释理论,将有助于心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进化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的新取向之一。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长期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20世纪对于心理进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进化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进化心理学也存在一些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相似文献   

9.
当代个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性教育是当代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正确理解个性及个性教育的涵义 ,认清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把握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和核心内容 ,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对个性及个性教育的理解  所谓个性 ,它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问题。“哲学意义上的个性 ,是指个体区别于其它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① 。心理学则把个性作为人的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内容来研究 ,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来定义个性。前一方面的见解是把个性看成是“个…  相似文献   

10.
<正> 心理本质问题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哲学的重要问题。正确理解和探讨这一问题,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意义。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说法众多,值得分析 我国现行的心理学教科书和专业词典关于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有如下一些表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普通心理学》四校合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相似文献   

11.
闫刚伦 《考试周刊》2011,(62):16-16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 ,以形而上学的方法 ,由人生探求人心 ,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征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他使扬弃了哲学的心理研究 ,重新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类心理问题 ,是对我国心理学发展阶段的重要补阙 ,并在研究对象及方法论上给心理学研究以重要启示 ,闪耀着心理学的哲学之光 ,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13.
公孙龙的“臧三耳”命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 ,而且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在现代心理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历史资料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得知“臧三耳”命题所揭示的是人和动物感知的一般规律 ,具体涉及到现代心理学中的“分析器”原理。因此把古老的心理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公孙龙的“臧三耳”命题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在现代心理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资料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臧三耳”命题所揭示的是人和动物感知的一般规律,具体涉及到现代心理学中的“分析器”原理。因此把古老的心理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实验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应用实验方法即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但是,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应用实验方法有一个形成发展过程。十九世纪中叶以前,是用思辨方法凭着经验研究心理现象的。那时,心理学不隶属于科学而隶属于哲学。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是应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开始。人们把这一年作为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同时它也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横向研究的背景下,纵向研究方法在国内心理学领域还未受到广泛的重视。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对现象的简单描述、横断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差异检验,而要对人类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进行研究,把握心理现象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因此,纵向研究就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就是纵向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该方法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不仅能比较个体间心理量发生发展的趋势,确定动态变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且可以实现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虽然时间序列分析的理论比较复杂,需要长时的施测和记录,操作起来也不是很方便,但它的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国外,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作为研究手段在心理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上和应用上的进展。时间序列分析既是一种研究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它更加贴近人类心理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学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美国兴起,它猛烈地冲去着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似乎有代表当代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趋势,现已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或“第三思潮”。它强调,心理学应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研究人的本性和价值。它既反对只研究心理病态的人、具有生物还原论倾向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教育心理学还很年轻。从内部看,它依然缺乏属于自己的核心关切、概念体系和方法论;从外部看,它面临学科不断分化带来的新挑战。在21世纪的语境下,很难再把教育心理学看成是传统心理学的衍生学科,而无视它作为“设计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质。对教育心理学的重新定位,需要确立它自身的核心关切,以有别于其他心理学科,尤其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用于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科学的机械还原逻辑必须让位于基于人的可塑性、开放性、选择性和成长性的生成(emergence)逻辑,同时要吸纳“设计科学”对人类学习和发展可能性的探索和优化努力,而心理行为证据则提供这种实践的可行性和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探讨生态环境控制的心理学途径,生态环境与人类行为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心理根源。环境问题是由人类行为引起的,它们也能由人类行为得以扭转。笔者提出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去矫正人的资源浪费行为;通过早期社会化和环境教育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为;倡导生态心理学,寻找人与自然天生的情感联系,唤醒人的生态潜意识,为人类寻找心灵的家团。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假设出发重新审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心理社会行为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设使得中国人的心理社会行为出现了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并造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评价、关注环境影响以及较多防御反应的特点;而西方文化中的人性本恶假设则使得西方人有一种原发性的随意和放松,并造就了西方人关注行为和事物本身特点、关注目标特点及较少防御反应的特点。前者被称为“性善文化”,而后者则被称作“性恶文化”。通过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概念的重新审视,不仅支持了对中西方“性善-性恶文化”的界定,而且也深化了对上述概念的认识,同时我们还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及全面梳理西方心理学概念的需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