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针对一种对《背影》的误读,从朱自情的哲学观、创作观出发,证明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是纯真的父子之情,从而否定所谓《背影》“体现了作家潜意识的女性意识和需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父亲为远行的儿子买一次桔子,本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经朱自清倾情演化,成为了文学经典,常读常新。但是,为什么其他人所写的此类文章没有成为名。作,而《背影》却打动了几代读者呢?教好《背影》,先要读出《背影》的背影。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提起《背影》,人们就会想起朱自清,提起朱自清,人们也会立刻想起《背影》一文。这正如吴晗同志所说:“《背影》虽然只有一千五百字,却历久传诵,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篇文章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了。”读过这篇文章者无不被这样一个背影所吸引:“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正是抓住这一感人至深的形象,自然而然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深厚、诚挚的父子深情的。  相似文献   

4.
《背影》在写作艺术上有很多特点,文章从角度、白描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对《背影》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们阅读《背影》,大多着眼于由父亲的背影引出的爱子之心,这当然没有错。但综观《背影》的讲读史,“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大应该的简单化定势: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一。笔在因教学需要多次阅读了《背影》以后,有一个问题始终在脑海里徘徊,难以消隐。  相似文献   

6.
我教《背影》安徽铜陵五中李茂堂语文姓“语”,所以我咬文嚼字教《背影》。首先引导同学们补足题目: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三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组织教学。朱自清先生记叙父亲说的五句话,平...  相似文献   

7.
人们说到来自清的散文,总是提到《背影》。这篇佳作广为传诵,长期作为范文选进大、中学校的教材。《背影》不但为中国广大读者所钟爱,而且也深受国外读者的欢迎。如韩国著名的散文家许世旭曾将《背影》译成朝鲜语发表,获得许多读者的喜爱,连中学教科书里都收录了这篇散文①。《背影》作为美文,个中的父子真情,质朴写实的艺术魅力,人们早已连篇累睦盛赞不已,但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识,则不大为人们所注意。《背影》中父子感情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这变化的背后蕴藏怎样的文化意识?于中我们窥见一个怎样的父子情感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认…  相似文献   

8.
让我们先看一下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论《背影》的一段字:1928年.我家已搬至杨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10.25)  相似文献   

9.
《背影》和『背影』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语言质朴,感情深挚,通篇漫溢着父子之间的殷殷真情,但其文章的写作缘由却有一段罕为人晓的故事。1923年6月,朱自清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笑的历史》。在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前妻为主人公,描述了旧家庭势力重压下妇女...  相似文献   

10.
重新探析《背影》的文化意蕴及艺术魅力●山西省教育学院王荪张晓云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著名的传统篇目。早在解放前,这篇散文便以其特有的魅力,在中学生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背影》的讲解却满足一种千篇一律、固定不变的模式之中...  相似文献   

11.
趣味语文     
朱自清的《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通篇仅1300余字。但是对其主题的解读,从文章诞生起至今八十余载仍众说纷纭。鉴于从建国到80年代中期,《背影》解读情况已有相应研究,本文将从1986年至2007年近二十年来有关《背影》解读的几种主要观点谈起,并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围绕着如何看待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爆发了热烈的争论,影响所及,已经超出了语文教学的小圈子,这也许是参与者预料不及的,但也许正是某些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的原委大概是这样的:如今中学生不喜欢《背影》,于是《语文建设》2010年第6期上发表了孙绍振教授赞扬并指导青少年阅读《背影》一文,却意外地引来了同行的反驳。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现代白话美文的典范,学生时代曾经为他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所倾倒,多少有点冷落了《背影》,可当我们步入中年、渐渐远离激情燃烧岁月的时候,《背影》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情感魅力似乎又超过了那些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4.
叶小慧 《广西教育》2007,(4B):35-36
一、教训 朱自清的《背影》,以其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打动过多少人的心!语文课本几经修改,很多名篇都已经删去,而《背影》仍是保留篇目,足见其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16.
《背景》教案江苏/张华国“背影”是《背影》内容的重点,又是叙事抒情的线索。我采用“中间开花、以线串珠”的方法,设置如下教案:1.出示油画《背影》,引导学生看图说图。2.讨论:从什么角度描绘文亲的形象最佳?父亲为什么要去买橘子?他当时是怎样想的?通过什...  相似文献   

17.
《背影》写于1925年,收在朱自清的第一个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中。文集以《背影》书名,可见作者对这篇散文的特殊情感。《背影》只记述了一个生活片断——父亲送他从南京渡江到浦口;然后乘火车去北京念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在创作《背影》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写《背影》,就因为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在真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从先生的一番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在真实”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为“母亲的形象“,并使用了一种“泛性论“的批评方法是值得高榷的,应提倡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完美解读与批评。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的《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蕴含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出现过多次的“泪水”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