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曲静 《新闻传播》2009,(8):52-52
每一次大型展会召开之时,都是各媒体新闻大战之时。面对纷繁复杂的采访线索,如何做好展会新闻报道,是展示各媒体策划及记者采写功力的时机。通过几年的实践与学习,笔者认为,展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新闻“富矿”,有心人能够从中撷取大量新闻资源。以黑龙江省的重要展会之一——哈洽会为例.笔者想探讨挖掘展会新闻的几点招术。  相似文献   

2.
2002年◆媒体推动2001◆专栏:厚报泛起的泡◆设计走上竞争前台◆广告人的新选择◆我要当发行人◆媒体时代的世界杯◆新闻呼唤新话语◆媒体生死启示录◆上海:高温下的传媒热土◆反思发行难题◆大报的理想与现实◆民间报团悄然做大2003年◆2002中国媒介事件◆传媒遭遇信源污染◆攻守分销围城◆传媒CIS短板◆战争考验媒体◆反思抗非典报道◆把脉新闻频道◆再造采编流程◆整治传媒生态◆考核求解◆那些追逐理想的人◆异地办报趋热2004年◆数字化序曲◆将改版进行到底◆媒体招聘考什么◆创新两会报道◆拯救文化娱乐报道◆媒体抢食大学生市场◆…  相似文献   

3.
不少新闻单位及记者视“吃别人嚼过的馍”为大忌,强调“独”、“新”,认为新闻必须是新鲜的,落在他人后面“鼓噪”,不仅使新闻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甚至是件“丢面子’的事情。一些媒体据此还定下“清规戒律”,如果同一事件的报道落在其他媒体之后,记者将受到经济处罚。笔者根据本台的实践和自身工作的一点体会,以为吃别人或自己过去嚼过的馍也有味,关键在于你怎样吃,如何嚼。1998年5月,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一股招聘“村官”热,许多媒体对此作了肯定性的报道,有的中央级媒体甚至刊文指出:“招聘村官是中国村级干部制度改革的…  相似文献   

4.
借助不断迭代更新的“新技术”,媒体向外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无线电波将声音传播得广远,网络更是将地球变成一个“村”.新闻采集设备也不断更新,为了克服环境限制,在记者们难以落脚的危险地点进行报道,无人机进入了媒体的视野.用无人机采集新闻,可以让记者远离危险,报道的人力成本也会降低. 但是,新闻采集的“机器自动化”“无人化”也给媒体带来困扰.比如,无人机的电池续航能力与新闻事件报道时长不匹配,电池如果没电,报道就要中断,对媒体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此外,利用无人机采集新闻还可能遭遇“侵犯隐私”的指控.  相似文献   

5.
王俊美 《青年记者》2003,(10):22-22
会议新闻是大多数媒体的必有新闻。作为机关报,不报道会议是不现实的,也是失职的。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党报记者、编辑深感棘手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9年的记者,我认为,只要用心发现,平淡的会议里也能“挖”出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6.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媒体与消息来源的关系记者接触消息来源是为了获取新闻生产的素材,消息来源接触记者和媒体意在通过大众媒体的曝光,获取公众注意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8.
唐葵阳 《记者摇篮》2009,(11):40-40
曾有人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针对眼下纸质媒体新闻信息“爆炸”的现状,如何诱使读者阅读你的报道,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擅长写具有“新、快、短、活、强”特点的现场短新闻——那么,最赚读者眼球的现场短新闻应是“格式塔”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长沙晚报的报道实践,探析地方媒体如何运用本土化策略做好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策划和报道。地方媒体可以第一时间从国内外重大事件中找到与本地相关联、受众喜爱的新闻元素,从独家视角深入采访挖掘出不一样的落地报道,从而为受众提供及时、精准的新闻内容。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不止体现在能发现“有”,还要善于看到“妙”,在“从无到有、有中生妙”中发掘新闻金矿。  相似文献   

10.
高方 《传媒》2015,(1):8-11
为延伸和扩大“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成果,进一步助推当前全国新闻战线大力开展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报道活动,2014年12月21日-27日,由中宣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联合组织的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共30人兵分3路,分赴辽宁、上海、浙江、江西、河南、广东、广西、贵州、陕西等地,为当地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院系师生做巡回演讲.本刊记者高方、李栋作为随团记者,共同见证了活动的魅力.这次巡讲的意义何在?作为媒体人,如何诠释好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请他给我们讲述好记者与好故事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无疑是2006年最重要的体育赛事,因此成为全球媒体和受众一个特别关注的焦点。尽管中国足球此次无缘世界杯,国内各媒体依然纷纷派遣记者赴前方采访。此举是为了避免各种媒体上赛事信息的高度同质化,获取与众不同的报道内容,而受众关心的也是那些特派记者能带来多少独特的信息。因此,国内媒体如何确保世界杯采访的“实至名归”——即“特派记者”之名与“独特报道”之实就显得非常关键。遗憾的是,从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的报道来看,“名”与“实”背离的现象表现得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记者俱乐部·日本新闻界的怪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日本著名的新闻杂志——《新闻研究》在媒体内部,发起了一次有关日本全国性报纸新闻报道的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51家媒体的记者,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日本新闻内容雷同化”的占67名;认为报道风格呈现“一个面孔”的占69.7%,认为新闻报道缺乏个性的占40%,认为报道主观和客观并存的占22.9%。  相似文献   

13.
章晓华 《新闻世界》2012,(11):45-47
2012年7月29日晚,央视品牌栏目《焦点访谈》的《男科门诊的秘密》一经播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一方面,观众对于医院男科门诊现状的混乱表示愤怒和抗议;另一方面,众多业内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从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伦理道德角度对记者报道的失范进行口诛笔伐。实际上,“茶水发炎”事件并非“新闻”,而此类“钓鱼执法”式新闻报道也屡见不鲜。本文以“茶水发炎”事件为个案,从媒体和记者角度分析该事件中二者是如何筛选事实以说明观点从而模糊新闻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的,同时也对陷阱式新闻报道滋生的原因与利弊做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栾轶玫 《视听界》2013,(3):125-125
栾说一畦POINT 你的所见所知永远不可能超过用户们——每一个自媒体作者与亲历者的集合。 我亲历现场参加过1998年东北抗洪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报道、2009年云南姚安大地震报道。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个理念,新闻发生时,一定要“在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亲历”来实践媒体人的使命。而且,一直坚信,只有“在场”才能将工作做好。因此,每一次大灾难发生时,都有一种“一定要去前线”的冲动。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以及多次参加大型灾难报道的亲身经历,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经过高速发展的媒体,必然要寻求一种相对规范、高效且能保证有序运转的管理机制。首先编采机制是媒体管理的核心,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关键。其次在整体上锤炼出一套符合新闻工作特点又适合编辑、记者需要的思维方式,是培养人才、获得好新闻的一项基本建设。通过不断策划、组织大型采访和及时的新闻点评,反复刺激和强化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度,通过日常对失误案例解析、重大报道锻炼和专门的培训,不断强化和巩固编辑、记者的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再次如何在新闻竞争中通过“品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将成为市场上知名媒体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对“贫困父亲为救女写信遍求中国富豪”的报道为文本,从新闻伦理道德的视角分析了该报道行为的道德越位与失范。报道中,记者对新闻效应的追求超越了记者对社会道义的坚守,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新闻事实的本质,看似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却践踏了富豪的道德利益;而媒体在捐资救人方面的冷淡,明显地出现道德失范,把自身也推到了与富豪一样尴尬的局面中。  相似文献   

18.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集中力量报道大型体育赛事,是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役性”工作,历来受到各新闻单位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的密度较高(平均一年可有两次),如何出新就成了报道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去年12月份,第13届亚运会在曼谷举行,济南日报体育部派出记者赴泰采访,前后方记者编辑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20.
“深入”出新招——让记者时时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夯实“安身立命”的根基 钱江晚报近几年来针对新闻队伍中出现的“飘浮”之风,为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先后推出这样两招: 一是“记者上岗”——上好当记者的“第一课”,在深入群众中求“贴心”。“报道要上去,记者要下去”。钱江晚报的记者把“下去”和“贴心”结合起来,把深入群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基。他们从晚报的报道更具贴近性的要求出发,从1991年3月开始采取了“记者上岗,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