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进中举,否极泰来!功名富贵自然指日可待;但一者本人早已青春不再、日薄西山,所得偏少而所失太多;再者飞黄腾达后范进势必丧失正义良心、独立人格,死心塌地维护科举制度,为虎作伥,这种人对于国家民族发展进步而言只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范进发疯不仅可笑更是可怜,故而中举本质实是喜剧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范进中举》一文我已教过了十几次了。每次指导学生精读“范进中举发疯”的精彩段落,课堂气氛总是十分活跃。吴敬梓对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的精湛描写使人叹服.历来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刻画人物形象的绝佳蓝本。但今年,我却有了新的想法.教学的侧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3.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中举>2篇文章时,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4.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是很成功的.其中尤以范进见报贴后发疯时的“一跌”和胡屠户治范进疯病的“一巴掌”最为精彩.这两处之所以独见功力,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5.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经典片段,它揭示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世风以及科举对人性的扭曲。名为《范进中举》,中举又岂止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像是众人中举。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的学习,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既思考范进中举的艰难、中举后的发疯及其胡屠户等人的不同表现,更思考中国的科举制度,思考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以及中国科举制度给不同的读书人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面对封建文人截然不同的结局,重新审视中国的科举制度,带给我们的是无法抹去的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7.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开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先河。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范进、胡屠户的形象更让人领略到小说家高超的讽刺艺术。范进的中举发疯,引人深思;胡屠户的冷热嘴脸令人喷饭。小说成功的形象塑造,强烈的讽刺效果,深刻的主题表现,皆是小说家高超的语言艺术所致。《范进中举》一文集中表现了小说既鲜明生动又言简意丰的语言特色。一、鲜活灵动,闻声见人“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  相似文献   

8.
也谈范进     
范进,是一位热衷于科举功名并为此而发疯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一旦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先是“往后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继而拍手大笑向外疯跑的情节,无疑是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且看看人们是如何对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评析的:“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  相似文献   

9.
在欣赏小说作品时,可以将几篇作品联系起来,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进行一些归纳比较,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比如本单元中《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就具有很多可比性。就思想内容而言,两篇小说都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前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暴露了封建科举制吃人的本质,刻画了一群麻木和冷漠的人们;后者以范进的侥幸成功,写尽世态,中举后的范进为即将到来的功名富贵而迷狂,其实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是  相似文献   

10.
可恨的范进     
《范进中举》中范进历经34年的科举考试,终于在54岁考取功名,演绎了一出热闹的悲喜剧。撇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撇开作者刻意的讽刺夸张,我们试着还原其艺术真实,重点分析范进其人。小说对范进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并没花太多笔力,因此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丰满,但从那字里行问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有着鲜明特点——执着专注于考取功名的范进。  相似文献   

11.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上,在快速阅读完《范进中举》后,学生应老师要求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如老师所料谈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的毒害,绘声绘色的读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片段描写。没想到  相似文献   

13.
吴敬梓《范进中举》(新课标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九段里有这样一句话:“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这是胡屠户将喜极发疯的范进打醒后一位邻居说的话。句中的“亲切”一词,课本编者可能认为通俗易懂,而没有加注释。《现代汉语词典》对“亲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上,在快速阅渎完《范进中举》后,学生应老师要求谈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如老师所料谈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对整个社会的的毒害,绘声绘色的读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和胡屠户前倨后恭的片段描写。  相似文献   

15.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灵魂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这一主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悲剧的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以范进要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至垂老仍要再试呢?读书人对名的追求是一个原因,但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起更大支配作用的还是利的诱惑,虽然这一点也许许多人不愿意坦然承认。不是么?你看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及至中举后,又是“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的银子,又是“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的房子,就都送…  相似文献   

17.
从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语言、行动的变化以及所送礼物的不同,可以看出科举引起的癌变已经扩散到社会的每一层面,它使世风更为浇薄、人们更加势利、人情更趋淡漠。在科举阴影下,郎丈之情被亵渎、被异化。通过重新解读《范进中举》可以看出,抨击世风日下是其主题,作者除了关注士子外,也"为市井细民写心"。  相似文献   

18.
《范进中举》一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通过刻画范进这个艺术典型和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不仅尖锐讽刺了用功名利禄扭曲读书人心灵的科举制度,而且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  相似文献   

20.
张乡绅是《范进中举》中一个着墨不多的人物,从出场到退场作者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可以说,在本文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配角,他的背后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没有接到任何邀请,主动来到范进的家里,主动与范进攀谈。先是以“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样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歉意,希望范进能谅解他。接着便使出浑身解数与范进套近乎、拉关系,什么“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什么“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连祖师爷都拉了出来,本身二人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