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无论何种作品,在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的利益极易被侵犯,而当今各国版权法还不够完善,不能提供令版权人满意的保护,因此,版权人纷纷寻求自我保护。技术手段为版权人的自我保护提供了可能。技术保护措施是版权人及其相关权利人采取的权利保护措施,将其纳入版权保护体系是版权法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但是技术保护措施并未如人所愿,很简单的就纳入版权法中,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立法中却将其偏离出了版权法的概念范畴,与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相矛盾,甚至以特别法的方式出现。技术措施在有效保护版权人利益的同时,却超越了版权法的范围,大大压缩了社会公众的权利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互联网根本特征之一的超链接技术在给人们快捷地从一个网站到达另一个网站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现有版权法律体系的冲击,由超链接技术产生的侵权纠纷层出不穷。然而,超链接是否侵犯版权?版权法能否允许或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超链接的存在?这些,当今世界尚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针对这一现状,该文以超链接所引发的版权侵权问题及超链接中版权的合理使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中凯公司诉圣战网络”一案,对超连接问题展开初步分析,以求为网络版权的维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互联网根本特征之一的超链接技术在给人们快捷地从一个网站到达另一个网站获取信息资源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现有版权法律体系的冲击,由超链接技术产生的侵权纠纷层出不穷.然而,超链接是否侵犯版权?版权法能否允许或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允许超链接的存在?这些,当今世界尚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针对这一现状,该文以超链接所引发的版权侵权问题及超链接中版权的合理使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中凯公司诉圣战网络"一案,对超连接问题展开初步分析,以求为网络版权的维护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把版权法上的技术中立原则和理念引入到网络侵权行为研究中,以网络侵权领域三方主体利益为起点,论述基于技术中立原则和理念的网络服务商责任分配,提出现行立法加重了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这一核心观,占、。技术中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网络服务商法律责任的限制,分别从明确网络服务商的主体、完善网络服务商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合理量化网络服务商的归责原则、限制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11条规定了,"直接获利"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负有"较高注意义务"。这在理论和实务中引发了一系列争议。通过立法回溯,"直接获利"源于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第512条,然而我国既无"替代责任"的法律基础,又缺乏"控制能力"的构成要件,故"未获利"并非网络侵权责任的免责条件,"直接获利"也非归责条件。实践中存在"直接获利"认定标准偏低而"较高注意义务"偏高的问题,致使网络服务提供者因正常的商业获利而被认定为对涉案内容具有主观过错。基于此,限定"直接获利"的情形,降低"较高注意义务"的履行标准,可优化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6.
金晶 《华章》2013,(23)
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教育也是如此,在网络时代如何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起来,如何联系现有实际问题更好地将思政教育推进到学生中去,本文试着探讨网络思政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梳理现有高校网络思政开展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通过分析造成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结合网络成瘾所导致的异常人格表现,提出电脑游戏、网络交际、网络色情、信息超载等网络使用方式,造成许多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通过分析现有的矫治措施,为更好地预防和矫治网络成瘾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对传统的版权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版权立法必须对此做出回应,以构建新的适应网络环境的版权利益平衡体系。文章梳理了我国现行的网络版权立法,指出了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完善我国网络版权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及具体制度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著作权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立足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是对数字时代新要求的积极回应。作为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版权保护新领域,其本身所涉利益平衡更为复杂敏感,加之制度设计、技术革新、商业元素等诸多考量因素掺杂其中,自然也就折射出此领域多元主体利益驳杂纠纷之乱象。本文拟通过对网络著作权保护中行政主体、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等多元主体之权责及其构建基础进行探析,实现网络著作权生态环境构建中各方利益冲突之协调有度。  相似文献   

10.
余国英 《培训与研究》2006,23(10):63-65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平等自由超时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使价值取向、道德精神和道德行为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有其新的特点,对现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技术和因特网的发展,使互联网上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相对于技术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发展而言,我国目前的关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试对网络著作权的侵权及其保护的有关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著作权限制出现双向强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法定许可结合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制度将代替授权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中作品授权使用的主渠道,这增强了对著作权的限制。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向法定许可转化,强化了对公共利益的制约。网络著作权的限制还呈现出一种内化和弹性化的趋势,以默示许可和创作共用许可为典型。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信息共享为公众分享知识产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对传统的版权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对著作权法律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利益平衡是解决这一冲突的根本方法,而促进技术进步与改善社会福利则是著作权法律制度重构的主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网络安全方面法律存在的问题,对网络安全立法的价值取向、网络安全评估、责任、应急法律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但互联网的道德问题一直是学校和家长不愿大学生过多接触网络的原因之一。"网德"问题的产生有其社会原因,也与高校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一些心理需求有关,应该虚实相辅,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统一起来,塑造和培养大大学生的"网德"。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具有传统多媒体的特性,又具有强大的交互性,而这种交互性因它的匿名性、隐形性等特点又不同于现实中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正是这种不同,使具有不同人格倾向的使用者在选择自己需要的互联网服务的同时,其人格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文章介绍了“人格与互联网”研究中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一,人格倾向对选择互联网服务的作用;其二,互联网对个体人格倾向的影响。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网络时代给著作权利益平衡制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法理出发进行考量后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三轨并行”的设计是著作权利益平衡制度应对挑战的可行进路:对原有制度进行结构性调整,以解决传统作品领域的问题;在构建“许可授权机制”的同时引入“补偿法则”进行相互性调整,以解决网络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与此同时,“知识鸿沟”的出现给著作权利益平衡制度提出如何在“知识共享”和“权利保护”之间寻求合理平衡点的问题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上网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网络成瘾,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教育工作者要从中学生上网的现象入手,分析上网产生的动机,提出教育对策,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使用心理与行为及网络依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综合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探索了294名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心理与行为特征及网络依赖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年级差异;不同的上网动机与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呈显著正相关;除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外,不同的互联网使用动机与行为也显著影响着对网络依赖的程度。本研究的发现可以用来引导大学生用户科学地使用互联网,避免互联网使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