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方中古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东亚的汉儒文化圈,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教、佛教文化国,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内在结构和文化特质。不同的文化意义和表征,导致了三大文化圈的文学发展有不同的路线和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中古化中,游仙和游园是密切相关的。游仙思想对园林的造景布局和建筑设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园林化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仙境想象和游仙热忱。在学领域,游园学和游仙学,无论在表层还是深层,都存在着同构或共生的现象。对园林与游仙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古化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3.
文学集团的出现是文学自觉的标志之一。中古文学集团以其自身鲜明的特质而与一般政治集团或文学家族、文学流派相区别。中古文学集团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以及统系观念的缺乏,凸现了该时期文学尚未高度自觉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欧洲文学受到宗教影响很大。宗教在文学史上占据统治地位,并影响了欧洲一些具有世界性声誉作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古游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古游仙文学中,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种类型:母亲型、情人型、女乐型和女仙型。母亲型的形象是西王母,她是传说中的太阴之神,兼管死亡与复活;情人型的形象是作为男性游仙者的追求或被追求者而出现的,其原型较为复杂,可能与迎神巫术、春祭仪式及房中术等有关;女乐型形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娱神乐舞;女仙型形象指的是作为仙界象征符号而出现女性。  相似文献   

6.
7.
刘师培等四位先生关于中古文学研究的著作,大约相隔二、三十年,把20世纪粗略分为四个阶段,代表了不同时代学人的研究方法和治学风气。其间既有承接联系,又有建树创新。把它们摆放在一起观察,会发现本世纪的中古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条从史料还原到思辨索原的道路。“历史的还原”有两层含义:一是史料还原,二是思辨索原。无前者,研究缺乏根基;无后者,学术难有创新。在中古文学研究领域,我们看到了这两种“还原”。其中所反映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中古文学,对其他古典文化研究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通过全面梳理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的脉络,在新历史主义视域下介绍欧洲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探讨欧洲文学的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古时期 ,中国的儒学文化包括儒家学说及儒学化了的佛教 ,广泛传播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东亚国家 ,深深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成为这些国家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促成了东亚各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日至21日在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中古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文献文本、考证及辨伪研究等方方面面。会议为今后中古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贞德是欧洲基督教中重要的文学典型 ,很多作家以她的生平史迹进行文学创作。但由于各个作家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 ,阐释的方式不同 ,创作的角度不同 ,他们笔下的贞德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3.
欧洲文化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欧洲文化特征的认识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一项重要的、不断被重复的研究课题。欧洲的文化特征既常由他人,例如中国学者来想象,也由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所规范。欧洲的自我文化认同是在与东方和亚洲相比较和区别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学者对欧洲文化的认知受到西方学者长期垄断的“欧洲学”所造成的“理解的前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研究者所处的相对位置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制约。本文从历史传统和文学艺术的角度,对欧洲的文化特征进行简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欧洲直到近代才开始真正接触中国文学,虽然此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译介的范围却是全方位的,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欧洲学者希望通过中国文学来洞悉中国文化的精髓,在配合远东传教的同时,用以改革自身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兴起.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美国的文学土壤是贫瘠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欧洲有很深的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欧洲宗教文化传统的影响;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和欧洲哲学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四面环海、美丽富饶的英国,虽然历史悠久,但在上古时期未曾留下任何文学典籍,中古时期流传于世的也仅有英雄史诗《贝奥武夫》。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坛犹如火山喷发,可谓群星灿烂、佳作迭出,出现了足以使英国人乃至全人类千秋万代自豪的莎士比亚和培根等大师级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流传于英国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而且流芳百世于全世界。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1 2月 1 4- 1 6日 ,“中古时期社会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此次讨论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与会者约 6 0余人 ,除主办单位外 ,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教授主持 ,京沪两地研究中古史的学者济济一堂 ,围绕着“中古时期的礼法”、“中古时期的文化”、“中古时期的政治结构”、“中古时期的中外交流与民族问题”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 5位学者就各自正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古时代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是理解当时文化发展历程及其变革的重要环节。王永平新著《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主要通过对江淮地域士人流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人物的探讨,提升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丰富了学界的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是多元复杂的,一方面是法国大革命所激发的自由民主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大革命后宗教精神的复兴对文学的影响和作用.宗教精神在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理论和创作上都有体现.宗教精神介入文学对19世纪文学发展的影响则表现为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精神信仰、开拓了新的视野和促使作家们重新发掘民族文学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