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一种经典诠释学视域中,“实践”(践履、笃行)对于王船山的经典诠释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王船山对《周易》乾、坤两卦的诠释亦可用来观照其人生实践和人格美学。但王船山对历代诗歌的品评却又表明,王船山由诠释《诗经》这一儒家经典而获得的诗教主张与其诗歌品评实践之间既有一致之处,也有冲突之处。  相似文献   

2.
经典教育应当遵循诵读、体悟、践履的方式展开。诵读是学习经典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它能对人的身心气质产生直接的影响。诵读应注意以下方面:面对原典本身而不是白话本、节选本,应反复成诵,待其自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体悟,体悟须以静存心,体察于心,结合实践。事上践履是学习经典的根本之道,这是由经典的性质和传统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4.
颜元生活在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时期。随着明王朝的覆灭,理学内部的自我瓦解,商品经济的萌芽与西学的传入,颜元由起初的尊信陆王、迷恋程朱,最终走出了理学的藩篱。他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进而构建了以“习行”与“践履”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继往开来,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停留在言说和思想运作层面,更含有丰厚的"践履育德"思想资源。践履育德的关键在于"励躬行""真践履",是主体在充分理解体悟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觉行"。先哲贵"行"重"践履"的知行观为践履育德思想奠定了世界观的坚实基础,同时践履育德思想本质上也是"德者,得也"概念的自然延伸。丰富的"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资源,可以在教化方式的内隐性、教化手段的感染性和日常教化的情感性方面,为解决当前"生活化"不足的践行困境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6.
江城子 吉园四载学问场,细思量,忍回望。多味萃文,曾把自习上。  相似文献   

7.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本质即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实质上都是其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但不同文化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性,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基于这个原因,翻译的文化交流本质便多了一层内涵。从接受美学角度,翻译的解释本质不仅应当是文化的解释,还应当具备必要的美感,以保证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及阅读美感的获得。  相似文献   

9.
马刚 《山东教育》2009,(5):36-37
一、求本然,至今也不甚了然 在师范读书的时候,我是一心一意地为当一个语文教师作准备的,研读古文,背诵文学佳篇是那时课外的主要活动。上班之后,如愿教了语文,并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集。读后收获颇丰:一则是为老人家的文风所濡染。先生践行自己的“写文就是写话”的主张,所以,他的文章,极少专业术语和新词儿,平自如话。读其文,  相似文献   

10.
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于2009年成立。“唐”、“秦”二字,一应教育局“以领衔人姓名冠名”之要求(“唐秦”为“唐琴”之谐音),二因团队成员均为历史教师之缘故(秦、唐乃中国历史上强大、繁荣的朝代)。这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来自全市各高中。作为优秀的中青年历史教师,他们对教材如数家珍,对解题驾轻就熟,不再有初上讲台的焦虑。应对高考、获取高分早已不成问题,对他们来说,回归历史教育的本真、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路径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成中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表现出两个基本的学术追求:促进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融通、寻求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就其"本体诠释学"的内涵而言,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采把握:独特的"本体"界定、本体与方法之间的"本体诠释学圆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和本体诠释学的实践性维度.  相似文献   

12.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构成了中国1950年代文学的主体,见证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沿革。红色经典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时期,1950年代获得发达形态,它的影响至今犹存,特别是随着“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口号的提出及“重读”、“重写”工作的具体展开,对“红色经典”的重新审视成了不可回避的话题,在强调其艺术性的同时,对其政治性维度的研究也发生了重心转移,即将红色经典与政治美学联系起来考察,厘清其生成的内在理路与外在机缘,以求对红色经典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实践存在论美学就是在吸收借鉴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创新解读,认为实践与存在揭示着人在世存在的本体论含义,从而将美学视域由认识论美学的主客二分和现成论转移向存在论和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正当的、必要的,但其理论体系中仍存在不完善、待发展的地方。哲学诠释学是建立于海德格尔存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又不同于其存在论的、着重探讨此在如何通达存在的哲学,其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具有一定的借鉴可能性,并在审美发生的说明、历史性与生成过程的解释、应用品格的补充三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经典阅读在大学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经典受千百年历史发展的检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时代、社会和个人的诸多原因,当前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亟需改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的学习和作品的阅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各人文学科的理论对文本的解读,在各自的不同层面发挥着作用,其中,美学对文学阅读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美学和文学阅读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美育。  相似文献   

15.
陆九渊倡导的"六经注我"不是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属于一种文本诠释方法,而是一种为学的路径.陆九渊对"读书"、"格物"、"穷理"、"道德本心"诸问题的分析,透显了他力图使"尊德性"与"道问学"相统一的学术理路,而"六经注我"、"虽出古书,不敢尽信"、"发明本心"等命题以及"减担法"的提出,则表明了陆九渊心学诠释学的德性优先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孔子的美学思想。从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仁学入手,辨析了以诗教、乐教为中心的文艺观、“兴观群怨”说与“尽善”、“尽美”的美学理想,分析了“文质彬彬”的审美境界与“中庸”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世界的开端与终结问题是困惑着人类的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王船山对于这个问题作出了独特的回答,这就是:天地之始今日是,天地之终今日是。也就是说,世界的开始与终结都发生在现在。这一回答的实质是,把世界的始终问题从天地本身的问题那里解放出来,而还原为人自身的问题,这样,问题就具有了与人自身存在相关的视域。从主体的始终来理解天地之始终,这就是把人的在世活动以及人的成长看作与世界的交互作用,视为在当前活动中与不可见的世界总体的沟通过程。这样,在主体的参与中,世界的始终就成为主体通过自身的活动揭示存在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之性日生日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将现代哲学诠释学浓缩为"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三大原则,为翻译活动中研究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拟用伽达默尔的三大哲学诠释原则,重新审视译坛大家梁实秋的译莎活动,认为梁实秋是在效果历史的理解中,在与莎剧中的古典人文主义思想相遇的融合视界里,以"存真"为标准,努力融合莎氏的视界,寻求"人性"的永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