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职业本科院校与所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存在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选取泉州和上海两所院校作为案例,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通过质性研究构建职业本科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共生机制的分析框架。基于共生环境作用机制、共生动力机制和共生阻力机制三个维度分析我国职业本科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共生发展的现状,提出探索职业本科院校与地方社会经济共生机制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共生既是生物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既是自然状态又是可塑状态。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识别机制,而且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共生机理为和谐高职教育的构建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在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中,高职院校之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构建和谐共生的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外生媒介和内生媒介的优化。和谐高职教育的共生机制总是借助一定的共生环境成长和运行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高职院校应立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以优势专业为试点,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实践、师资队伍等方面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模式。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面对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校内外合作主体意愿不足的困境,基于共生理论,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构建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共生体系,提出构建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共生模式、打造多元化的共生环境的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策略,以期能够为应用型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应然之举。从共生理论视域出发,以共生系统的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为锚点,可以构建一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分析框架。高职与社会共生发展具有目的性、整体性、自组织性以及适应性,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在主体参与上需探索更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主体均衡互利共生新生态;在模式上需创新社会服务共生机制,挖掘社会服务模式多样性;在资源环境上需培育灵活资源共享平台,保持共生环境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共生视角,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中的相关主体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中各主体间包含有多种配对的共生关系,这些共生关系组成了一个多样性的共生系统。基于共生系统所具有的多样性、自组织性、互惠互利性等特点,高职院校治理应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定位及利益的表达与实现,实现多中心、多模式、内外驱动以及动态的、主动的治理姿态,并将制度与机制的完善至于治理工作的首要与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7.
全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发展产业学院既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实践.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从共生要素、共生基础、共生动力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针对产业学院多元主体间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共生模式低效以及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发展困境,提出构建基于质参量兼容的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基于"一体化—对称性互惠"的合作模式、基于"双向激励"的产教融合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全面产教融合背景下,发展产业学院既是拓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探索,也是全面深化高职院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实践.文章基于共生理论及其分析框架,从共生要素、共生基础、共生动力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产业学院共生系统.针对产业学院多元主体间资源供需匹配度不高、共生模式低效以及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不足等发展困境,提出构建基于质参量兼容的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基于"一体化—对称性互惠"的合作模式、基于"双向激励"的产教融合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教育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与精准扶贫之间有着利益共生关系: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精准扶贫的开展可以提升高职教育的发展内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目标与精准扶贫目标具有吻合性,高职院校招生政策可以提升贫困地区的技术技能人才比例,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政策可以有效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支出。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服务精准扶贫中具有优势,因此可以从供给侧的角度,从观念革新、招生改革、培养机制优化、资助政策完善和扶贫机制完善等方面来扩大高职教育对贫困人口的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进而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政策要求及“三区联动”的理论研究成果,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实证分析了现今高等职业院校与园区、社区互动的情况。提出了基于“共生理论”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校区、园区、社区融合发展体系的观点,并在新的“三区融合”体系中客体间地位的平等性、利益的互利性、沟通机制的畅通性等方面进行理论论述,从实施组织、实施过程、师资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三区融合”体系的模型,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对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并评价,提出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共生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社会经济是共生发展的关系,两者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谋求共同的利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是地方院校科研发展的立足点,也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院校科研的源动力,不断地对地方院校科研提出新的需求,拉动地方院校科研的发展。同时,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地方院校科研提供了资源支持。为此,地方院校科研应融入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二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共生理论适切性切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中,将共生理论中的三要素、影响共生系统最主要的因素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建构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形成的C-K共生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模型。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现有的在共生单元、合作模式和共生环境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实践运行路径:建构共生单元的整体要求,塑造具体形态;建立共生合作的人才培养联盟组织,发展内生动力;建立人才培养的正向共生空间,营造共生氛围。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联系实习单位越来越困难,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顶岗实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是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现状。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参与行业协会,实现校-会融合;加强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校-企共建;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发展,实现校-会-企三元共生,是构建校会企三元共生顶岗实习模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4.
众创空间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为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而建立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地方高校作为创新技术和创业人才的输出空间与众创空间有着紧密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互动共生关系.研究中基于共生理论,分析了众创空间和地方高校的共生系统,然后以梦想小镇和杭州师范大学为实证案例,从共生条件、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四个方面研究了两者的互动发展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农林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中,对培养新农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生物学共生理论,分析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构建地方农林院校、地方政府和乡村的共生系统,探索三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共生关系,针对地方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提出地方农林院校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组合体,不仅具有鲜明的“跨界”属性,而且具有鲜明的“共生”特征。用“共生理论”分析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共生单元”能量不足,“共生模式”不够完善,“共生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直面问题,需要构建利益共同体,促进共生单元融合;需要构建治理共同体,形成共生一体模式;需要构建环境共同体,营造正向共生环境,以推动高职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借鉴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凸显行业特色,革新"双创"教育模式;行企校多方联动,构建高校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双创"师资队伍,建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与高职双创教育的实施具有鲜明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二者目标的互容性、资源配置的互补性、实施效果的互利性。面向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双创教育的机制,加快构建产教融合、产学结合的导向机制,利益共享、谋求共赢的动力机制,资源整合、多元互动的运行机制,区域联动、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合作等层面提出高职双创教育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丽欢 《广西教育》2022,(21):4-6+10
本文分析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短板,在此基础上论述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策略:加强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顶层设计,整合多主体共生资源;明确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治理主体的发展定位,形成“政—校—企业”跨国合作共同体;增强高职院校校企跨国合作的能力,提升共生界面的建设质量;深入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推动校企跨国合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普及,高职院校掀起了兴建众创空间的热潮。但由于定位不清、价值不明、支持不力、保障不够等诸多原因,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和运维面临众创空间建设定位不明、创业课程多样性欠缺、众创空间功能单一、创客教育专业教师缺乏、学习者主动参与性不够等重重困难。亟需通过理解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的核心功能、构建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动力支持机制、完善"共生关系"共同体建设、拓展虚实一体众创空间建设、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开发建设众创课程、支持创客活动组织等措施,提高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