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全面辨证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把历史事物、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党等理论及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理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本质,做出全面分析、评价。注意许多人物、事件、制度及社会阶级等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有两面性,评价时要注意分析,避免绝对化。以评价“维也纳体系”为例:19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时间、地点、条件)。维也纳体系推行正统主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实际上是欧洲封建统治者对被法国大革命破坏的欧洲旧统治秩序的恢复,是欧洲封建君主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欧洲的一种企图,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违背民族主义潮流(实质),因此是“历史的反动”(这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出的结论)。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间的争端,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客观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76页在关于维也纳体系的论述中有这样一句结论性的语言: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仔细研究一下维也纳体系及1848年欧洲革命,便会发现这句话表述不准确,1848年欧洲革命并没有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要说明维也纳体系的瓦解,必须先了解维也纳体系这一概念。维也纳体系这一概念包括体系的形成、内容、维持体系的机构、内部隐含的矛盾及其对这一体系的评价。在这一系列要素中,要说明体系彻底瓦解,笔者认为不是看维持体系的机构如何变化,也不是说这一系列要素都不存在了,而应该看主要内容及主要矛盾,特别是最主要矛盾是否发…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复习历史,一定要做到“系统、全面、扎实、准确”。夯实基础,成功有望;基础不牢,取胜谈何容易。那么,怎样在历史复习中打好基础呢?一、用新的眼光和追求熟读课本尽可能做到“明义、消化、整理、联系”,把笔记做在课本上,把结论当问题读,把句号当问号读,钻探式读书,反刍式读书,比较式读书。这样读,就能读出新意,读出新的思考。比如读到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专政,你就会想,对其是否会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自己会赞成哪一种评价?道理是什么?可否会有第三种评价:既肯定,又否定?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怎样说明道理?这种读法,大有益处。孔子有言:…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一八七九——一九四二)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是反对清王朝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战士,后来变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辩护士;他担任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后来却又成了叛党分子;他接受并且宣传过马克思主义,后来又堕落成马克思主义的叛徒和人民革命事业的罪人。事实告诉我们,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作出全面的历史的正确评价是不容易的。因为人们会很自然地问:对于陈独秀不论怎么全面地历史地去看,最后他总是个叛徒吧?是的,他背叛了党和人民革命事业,这是他一生的最后结论。但是,是否因此对他早期的贡献就应当否定呢?我们认为是不应该否定的。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大家知道,过去在林彪、“四人帮”横  相似文献   

5.
维也纳体系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是用18世纪的原则统治19世纪的欧洲,是历史的反动,不符和历史进步的潮流;维也纳体系体现了西方列强对弱小民族利益的践踏,是典型的强权政治;维也纳体系主要围绕着欧洲大国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而展开。鉴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维也纳会议不过是人类历史记载上曾经有过的最怪诞的国际法虚构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各种宣传中,把“全部哲学史”,说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斗争的历史”。①对唯心主义哲学,只是从它理论体系的最后结论来给予评价,因而简单地得出,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落后的、反动的,是为反动阶级服务的。这种分析和评价,背离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观点。在这种理论影响下,使一代人的思维,带上形而上学的色彩,好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和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法国七月革命;英国议会改革;希腊和比利时独立;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概况;法国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二、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维也纳会议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会议是俄、英、普、奥四大国的分赃会议,它确立了拿破仑帝国以后的欧洲统治秩序——维也纳体系,这是一种历史的反动.2.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拿破仑战争后,反法联盟根据“正统主义”原则和“均势”原则建立了新的欧洲政治秩序即维也纳体系.这个体系历经“梅特涅中心时代”、“俄国中心时代”、“法国中心时代”和“德国中心时代”几个演变阶段,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告以终结.维也纳体系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在推动近代国际关系方面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师生为高考复习辛勤劳累,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收效,原因在哪里?提高复习效率的途径是什么?下面仅就几个侧面谈点认识和做法。一、落实“读破一卷”,打下牢固基础“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总复习中大都停在口头上:阅读、使用课本或浮光掠影,或完全撇开课本。根本原因是认为课本对高考不管用,只有多做“高难动作”、坚持“大运动量”,考试才能夺高分。实际情况又怎样呢?历年来的高考物理试题,并未回避课本,直接来自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例题、习题或其衍生题,多达39分,最少也有32分。另外,要重视传统题型,这类普遍熟悉的试题,每年也占30多分。可是,这两类题的得分率远不如人意,一般均不到50%。“读破一卷”的第一步,是对着课本目录回忆每节的知识点,作出简扼笔记,再根据错记漏记知识进行针对  相似文献   

10.
一位西方史学家感叹地认为,苏联史学家在本国历史研究中,“最不走运”的是关于二月革命这个领域。在苏联,关于二月革命的论述,“没有一个象样的总结性专题著作”。①苏联史学家对临时政府的研究,更流于简单化和教条化,往往以“反动”二字以蔽之。这种简单的斥责代替不了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和科学分析。尽管俄国临时政府只存在了短短的八个月,尽管临时政府在八个月中很少有什么大的作为,可是它终究代表了俄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阶段。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是:临时政府的性质是什么?这种性质前后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临时政府实行的各项政策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临时政府在俄国历史的转折中起了怎样的作用?纯属一孔之见,看法亦极不成熟,切望史学界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首次环球航行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著名的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1480—1521)死于菲律宾,是勿庸置疑的。但是,麦哲伦在菲律宾究竟是怎样死的呢?这个问题在中外史家的著述中却众说纷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评价。就笔者目前所接触到的一些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历史著作和教材来看,对麦哲伦之死的评价,下述几种观点是值得探讨的:一、“冲突论”。这一观点以寿纪瑜等编写的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为代表。该书说:“麦哲伦在同菲律宾人的冲突中战死”①。二、“干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儿童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是:历史课只要听讲和看课本,没有什么可钻研的东西,只要记住老师讲的和书本上写的就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只发展为记忆能力,而学习历史的方法也被认为就是背书。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思想阻碍了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儿童学会不断地,正确地提出问题。课堂上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老师问“懂了吗?”,学生答“懂了”,“还有问题吗?”“没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经过调查发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认为课本后的习题能够回答得出,作业能完成,何必多问呢?  相似文献   

13.
王旭 《历史学习》2005,(3):20-21
1924年10月,冯玉祥率部发动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作为直系一员的冯玉祥发动推翻直系统治、夺取北京政权的北京政变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冯玉祥作为一个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正如周恩来同志致冯玉祥悼词中所说的那样,“冯玉祥先生从一个典型的旧军人转变为一个民主的军人,他经过曲折的道路,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他是一个虽然身处反动营垒,但是一生都在追求进步的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我们在分析冯玉祥的历史活动时,既要运用阶级分析…  相似文献   

14.
众多的新闻媒体披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学历史课本出现错误、硬伤和值得商榷的问题达六七百处之多,舆论哗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所以,人民教育出版社请了37名“国内历史学权威专家”来联合举行了一次空前“大会诊”。“权威专家”们果然出手不凡,听说仅仅经一天“会诊”,宣布了只有“64处错”!只是些“标点符号”排在首位的“皮毛伤”,其他错误都到哪里去了呢?我想当然是会诊时诸位“权威专家”们妙手回春给治愈了,修正了。虽然还有“64处错”,那也不妨碍宣布:“硬伤只是皮毛伤,历史教材仍健康”。可见“权威专家”就是有权威,水…  相似文献   

15.
在处理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阅读训练”第二题时,发现学生的回答与《教参》大相径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是学生错了,还是《教参》错了?值得思考和研究。 该题是这样设计的: 下面两段话,都是概括说明鸽子的“千里回巢”特征的,但文字却不相同,请读后仔细想想,这是为什么?如果向小学生介绍鸽子时宜采用哪一段?这又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长烟一空”是《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对这句话的注释,历来颇有分歧。中学语文课本的注释是“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沈啸寰对此说持有导议,他认为是“万缕炊烟,长长地布满了天空。”(见华东师大中文系《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对中学语文课本注释的一些意见》)。于在春在《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中,则认为应是“那一派烟雾完全消散了。”以上三种说法,熟是熟非?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能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不被一些历史表象所迷惑。怎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静态的历史史实,进行动态的分析、提炼。我认为,必须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把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放到较为宽阔的历史时空和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才能较好地回答历史问答题,下面举三例说明之: 例一,问:列宁说:巴黎公社之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之前的这一时期“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过革命”。试以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它与19世纪前半期工人运动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结束这一“和平”局面的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俄国?  相似文献   

18.
刘蒲义 《湖南教育》2003,(13):48-48
中学历史学科能力主要体现为三种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三种能力中,核心是分析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从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中分析问题。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只有从发展过程观察它,才会有深刻的认识。如对维也纳体系的认识,其形成是维也纳会议的召开,维护是“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动摇是由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内部矛盾冲突人民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瓦解是1848年革命。2.从历史人物活动与评价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历史的主体是人。每个历史时代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叙事就是“讲述教育事件”,包括历史故事(需要像历史学家那样做历史研究)、新闻故事(需要像记者那样做调查研究)和传记故事(需要像文学家那样写个人生活的故事)。毛泽东提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当时的教育发生了很大影响。这个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是历史故事。要讲述教育历史故事就需要做历史研究。现在不少农村学校开始向“县中模式”学习,实行“封闭式管理”。究竟什么是“县中模式”?这个模式是如何提出来的?什么是封闭式?封闭式管理有什么问题?这是新闻故事。要讲述教育新闻故事,就要做调查研究。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经受过一个叫藤野的老师的影响,这个老师“拯救”过鲁迅。鲁迅和藤野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藤野对鲁迅究竟有什么影响?这是传记故事。要讲述教育传记故事,需要对传主的个人生活史进行研究。林贤治曾经写过一本《人间鲁迅》,里面就讲述了这个故事。一究竟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我建议转换一个话题:中小学老师究竟可以写哪些故事?我个人认为,教师至少可以讲述三种故事,与之相应,教师至少可以做三“种教育叙事研究”。第一,可以写教材研究的故事。教师首先应该研究教材(课本),应该研究自己每天使用的课本,说得宏大一点,...  相似文献   

20.
试析蒙古西征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西征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长久以来,人们对此褒贬不一。笔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对这一曾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一些探讨,以达到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