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光绪乙巳三十一年 (公元 1 90 5年 )云南大理府人杨琼、李文治合著《形声通》一书。1 995年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第五期 ,张华文先生写《〈形声通〉研究》。文章录用张先生提供《形声通》一书中的“音系” ,提出它实际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云南汉语大理地区方音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2.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县人。生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在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时参加殿试,考中状元,后任翰林院修撰,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等职。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他因反对撇开明孝宗、明武宗的正统地位而尊封明世宗未作过皇帝的父亲兴献王为太上皇一事,即所谓“议大礼”,被世宗严刑毒打,死而复生,后被流放在云南,直至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时死于云南。  相似文献   

3.
云南的书院     
明清时期,书院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机构。明朝景泰年间,大理府浪穹(今洱源)县建起了龙华书院。从此,云南书院开始了它为期约450年的历史。我省书院大多数为官办。据粗略统计,明代官办书院占76.7%。清代一些名为民办的书院,也大都名不副实,其经费、员额、负责人(称为山长)的任免都由官府一手把持。甚至学生的试卷、津  相似文献   

4.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见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彩色插图)位于云南省西部高原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大理.大理左顾苍山,右眺洱海,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是滇西南高原上一个美丽的都市.大理是夷语"好渡"的意思.五代时候,这地方有个大理国,为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所建.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灭大理始建云南省.改大理为太和,属大理府管辖.  相似文献   

5.
经正书院创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为云南总督王文韶、巡抚谭钧培奏请清朝廷批准设置的一所经古书院,地址在今翠湖公园内。在此之前,云南曾在明代嘉靖年间由巡抚王启文创设一书院,因院址在昆明五华山之北,故名五华书院,这是云南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所书院。曾盛极一时,藏书万卷,不幸于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三年)燬于兵火,山长黄矩卿殉难,藏书亦付之一炬,此后一蹶不振,虽又经提督马如龙、巡抚岑毓英等人几次重建,终因元气大伤,再难复  相似文献   

6.
弘治八年乙卯(公元1495年)何景明十三岁,在临洮府知府李默庵处读书.《明史·孝宗本纪》记载:“二月,礼部侍郎李东阳、少詹事谢迁入阁予机务.”景明三哥景晖,亦从父宦陕西渭源.其女生于临洮府渭源驿,故起名渭女(见何景明:《姪渭女圹砖铭》).弘治九年丙辰(公元1496年).  相似文献   

7.
重庆七中有252年的建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川东兵备道宋邦绥将渝州书院迁至重庆炮台街洪崖坊,并更名为东川书院。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废书院,兴学堂,东川书院改名为重庆府中学堂。后又陆续更名为重庆联合县中、重庆共立高级中学、重庆联合高级中学、四  相似文献   

8.
据考,豫章书院创建于南宋,位于南昌府进贤门内(现南昌市第十八中学暨南昌市包装职业中学校址),属省城书院,是江西较大书院之一,曾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白鹭州书院齐名,先后以理学祠、孝廉堂、书院等形式出现,为古代江西学术思想的传播,人才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南昌府在秦(公元前221——206年)为九江郡地。公元202年,西汉高祖刘邦命颖阴候灌婴率兵进驻南昌,筑城以为郡治,谤豫章郡和南昌县。自此,豫章一名成为古代江西的通称。  相似文献   

9.
西夏统治者李德明,在公元1023年,由西平(即灵州)迁都怀远,改称兴州;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又于1033年,升为兴庆府。兴庆府就在今宁夏银川,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在今银川什么地方,规模多大,形制如何?笔者就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文物古迹考察,认为今天的银川老城,就是在十一至十三世纪,与两宋、辽、金都城鼎立的西夏的都城兴庆府所在地。最早记载兴庆府具体位置、规模和形制的文献,是《弘治宁夏新志》。它说明代的宁夏  相似文献   

10.
一、明正统三年本《彭城志》五百多年前,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落成的《彭城志》,既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徐州志书。亦是现存版本最早的抄本徐州志书。关于明正统本《彭城志》的编修经过和主要条目,笔者已有专文《明正统本<彭城志>考略》发表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在此不赘。二、明弘治七年本《重修徐州志》明代弘治年间,马暾编纂的《重修徐州志》是现今世存版本最早的刻本徐州志书,也是唯一  相似文献   

11.
一白鹿洞书院的史实诸问题来信说到白鹿洞书院的史实问题,就我所知,简复如后:(一)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或称白鹿洞书堂)曾三起三落。大约是开宝九年,即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至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江州地方人士于庐山国学的旧址建学馆,聚徒讲学。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开始。所以目前所能看到的白鹿洞书院志书均称:白鹿洞于“宋初是置书院”。太平兴国二年知江州周述将此事奏告朝廷,并请求赐书。太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将国子监印本九经“驿送至洞”。这次兴起至太平兴国五年或七年就衰落了。为什么说五年或七年呢?因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讲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洞主明起将南唐庐山国学留下的学田献给当局,自己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汉中中学创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当时名为“汉南书院”,是清代汉中府的最高学堂,迄今已有250年的历史,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汉中中学有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1982年改名为“陕西省汉中中学”,现为陕西省重点中学,同时被列为陕西省10所创全国一流的学校之一。  相似文献   

13.
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夏,中书舍人何景明奉哀诏出使云南,于次年夏返京。一年的时间不算长,可在何景明短暂的一生中,却相当重要。对此,刘海涵的《何大复年谱》有所记载;在此基础上写成的付开沛的《何大复年谱》(载《信阳师院学报》1982年第2、3期)。载之更详。为了进一步弄清何景明的这段经历,推动何景明研究走向深入,我们在查阅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下述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提出就教于方家。一、何景明出使的是云南,而不是云南和贵州弘治十八年五月七日,孝宗驾崩,武宗继位。改弘治年号为正德,颁哀诏于天下,九道使节齐出。何景明即为其中之一,出使云南。  相似文献   

14.
一、东北书院的设置与实施 据《奉天通志》、《金辽志》等文献记载,明代东北地区曾先后设书院七所。 (一)辽右书院 弘治癸丑(1493年)创建,设于锦州城(今锦州市)。《奉天通志》云:“弘治癸丑(1493年)巡按御史樊祉建。”《锦州府志·辽右书院记》云:“弘治癸丑秋,南燕樊公按治东土,以教育人才为首务。乃选河东西诸生之优等者,庠各有差,建辽右、辽左二书院,以分处之,读书其中,以相切磨,期于僻壤之士,咸克造就。延学行老成师儒王之,复命官典其薪米供億之费,院额之匾,巡抚  相似文献   

15.
明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县地设置永定、永顺长官司以及永顺副长官司,隶属庆远府并由宜山县承审,是英明的政治决策;作为政治管理的载体,所划出三土司民族政区地理,也是科学而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正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的某一天,广东惠州城银岗岭的丰湖书院内,迎来了一位地方最高长官——知府伊秉绶。话说这丰湖书院,在当时已是名扬四海、学子云集之地。书院始建于南宋时期。淳祐四年(公元1244年),在当时大办书院的潮流推动下,时任惠州太守的赵汝驭在惠州银岗岭创建"聚贤堂",以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名儒  相似文献   

17.
赣州府立阳明书院创建于明嘉靖初年,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得以重建。该书院在兴国钟氏父子的主导下恢复发展,体现出官学化,同时强调道德教育与经世致用理念。随后,赣县刘景熙将其改制为赣州府中学堂,实现了从书院到学堂的成功转型,成为了赣南新学教育的开端。阳明书院的变革同时反衬出地方士人鲜明的本位属性,展示出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8.
宋朝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的教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过去相比有较大变化,最显著特点是尽量分散地方行政机关职权,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实行路州县三级管理制。宣和四年(公元1112年)全国有26路、254州(府、军、监)、1234县。南宋失国土之半,仅置16路。 路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置经略安抚使一人,负责一路军事指挥和安定边境重任,亦兼理民  相似文献   

19.
云南大理是唐宋时期在云南地区先后建立的两个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国之王都。由于上层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这里也成为著名的佛教胜地。名寺林立,高僧云集,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处于大理县城西北一里、苍山应乐峰下的崇圣寺,即为当时名寺之一。此寺已毁,唯三塔尤存。千寻塔即三塔中之主塔,系十六级方形多层密檐式砖塔,高59.6公尺。其旁二塔为八角形十级密檐式砖塔,南北对峙,分别高38.5公尺。三塔鼎立,宏伟壮观。关于千寻塔的创建年代,历代文献记有下列三说:①、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相似文献   

20.
段澍(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段澍,字汝霖,(昆明)致恩坊第二里人。以《诗经》洪武丙子(公元一三九六年)举应天府乡试,丁丑,登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初授监察御史,不就职,乞任教官,遂改鹤庆军民府儒学教授,入为国子监典籍,复除姚安军民府儒学教授,终于官。《天启滇志》:段澍,(云南府)郡人,洪武丁丑进士。事亲至孝,以监察御史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