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训政时期中政会作为国民党训政的最高指导机关和党政间的"惟一"连锁与枢纽,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国民党对训政大权的垄断和对国民政府的有效控制,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以党治国的重要工具。训政时期也是中政会形态最完备、组织最健全、作用发挥最充分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中央政治会议,有时亦称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简称“中政会”,是隶属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政治指导机构。它经历了国民党统治的所谓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时期。只是在国民党宣布训政开始后十年间(1928年——1937年),中政会的地位、职权和组织机构有了定制,演变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重要工具。本文试就这一阶段内中政会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中的作用和地位加以分析,以就教于史界同行。  相似文献   

3.
"中政会"(中央政治委员会)是国民党政治体制中的一个独特组织.1924-1928年是中政会的初创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政会由创立时的仅向孙中山本人负责的政治咨询建议机关发展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最高政治指导机关,其地位明显上升,职权有所扩大,作用日益突出.中政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由于有共产党人的参加,对于推动和促进革命的深入发展,稳定和巩固北伐战争的成果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革命失败后,中政会则完全蜕变为国民党维护反动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中政会,全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或政治会议,是国民党实行"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最高指挥机关,是所谓"训政时期"的独裁机构.中政会最早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孙中山提议设立的,当时的目的是以此辅助确定政治方针.1924年7月11日在广州召开中政会第一次会议,孙中山任主席,鲍罗廷为高等顾问,委员均由孙中山指派.其权限主要是:(一)关于党务,对中央执  相似文献   

5.
在训政前期,国民党用党法规定中国是一党制度。所以,这个时期的治国方式是名副其实的直接党治。从形式上看,党和国分别有一套组织系统,它们通过中政会来联系和沟通。从实际运作来看,由于党与国舍为一体,党政之间还有其他的附属联系管道。它们是中执会、中常会和中监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民党大陆时期党治的全面考察,可以认为大陆时期国民党党治是政党政治的一种特殊形态,是国民党中政会制,地方自制、地方与中央均权制的自然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直接表现为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抗日战争为中国各党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竞争的平台。在国家发展道路问题上,国民党坚持“一党训政”,中共主张“联合政府”,中间党派呼吁“民主宪政”。国民党为抗衡中共“联合政府”的主张而接过中间党派“民主宪政”的旗帜。中共倡导“联合政府”要求与国民党分享国家权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间党派的政治利益。“民主宪政”与“联合政府”汇合,对“一党训政”形成强有力的挑战,这是战后中国走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人民民主国家发展道路最深厚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又称中央政治会议,简称“中政会”,创建于1924年。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设的政策决策机构和最高政治指导机关,又是党政联系的枢纽。本文就各个时期中政会的组织、职权及性质等问题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建立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根据孙中山“党治”的主张,国家的立法权由国民党中央掌握。1925年6月国民党中央决议,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设立政治委员会,政治方针由政治委员会决定,以政府名义执行。政治委员会亦称中政会议。国共合作以后,国民党组织迅猛发展,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时,决定在全国各重要地区经中常会核准设立政治分会,即政治委员会分会,“其权限由政治委员会规定  相似文献   

10.
1931年"九一八"事变促进了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各阶层要求国民党当局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宪政。民国时期法学家吴经熊立足这一背景,积极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规划贡献自己的力量,《吴氏宪草》则集中体现了吴经熊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设计。吴经熊对宪政体制的设计,是对中国的民主政治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构想,尽管国民党没有完全采纳其意见,但是他对中国民主政治进行的探索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1932年陈独秀被捕后没有被国民党杀害,而是被公开审判。这种结局是三十年代社会矛盾的产物。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并成为共产党反对派——"托派"的领袖,使国民党对陈独秀的处置变得复杂。陈独秀在五四时期的巨大影响使国民党利用对陈独秀的公审来进行民主,训政的宣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章对国民党《训政纲领》的实质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虽然国民党的《训政纲领》在内容及形式上与孙中山的训政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二在根本精神上并非全然一致,它实际上是对孙中山“建国大纲”的背叛,是中国封建集权主义的再现。  相似文献   

13.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实行的主要政治体制,该文从整体上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特征及其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关系。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党治国、五院制、地方自治等方面,这一体制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但其中传统和现代混杂、中央与地方脱节、政府能力低下、武力至上,难以承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训政体制在形式上对孙中山的训政构想有一定遵循,但在根本精神与原则方面和后者相云甚远,可以说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4.
论训政的失败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孙中山的理论,国民党要能够承担好“训政”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几项基本条件。然而,对比1927年后国民党的实际状况,由于党组织的蜕变,国民党已经无法具备这些条件了。这是导致“训政”失败及其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国民党1927年后确立的训政体制中,以党政平行作为地方党政关系原则,结果导致抗战前地方党部的边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国民党的训政体制设计和政治理念,党员素质低和党部自身缺陷也是重要因素.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党的吸引力和引导力下降,党的形象和权威受到损毁,并极大地影响了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建构.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三百多个大小政党中,中国青年党与国共两党一样,有完整的政党纲领和严密的组织机构,并以在野民主党的身份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叱咤风云一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训政”制度最坚决的批判,并为此与国民党两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那么青年党与国民党关系又是如何演变的?到底是怎样走到一起的?本拟就此做一初步考察,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青年党,了解近代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在1928—1948年间确立和实行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它的建立是国民党打着向民主宪政过渡的旗号,实现其以党治国和一党专政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这一体制可以看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反动本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是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过程中产生的,是孙中山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的首次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民主内容和民主精神,推动和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确评价训政体制在我国现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必须了解训政体制的理论来源,确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自成立至今,内部分歧不断,几乎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有新的政治组织从中分裂出来。其原因在于,无贯穿始终的实际纲领和一致的信仰;阶级成份复杂;组织上缺乏合理性和进步性。国民党的多次公开分裂,在不同情况下有着不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1927年4月,国民党在由革命党一跃而为执政党,其民众运动方针也由"运动"转向"组训"。具体方案是在党内设立民众训练委员会,颁布系列党内规章及政府法令,构建起以职业和社会团体为中心的民众组训体系。党规直接体现国民党试图重构党民关系的政治意旨,政府将之以国家法律形式予以推进,此正为以党训政的既定路径。职业及社会团体的政治与专业职能制度边界虽由此大体确立,但党规与国法的表达重点仍存差异,党政之间组织及主义的传导存在落差。国民党虽试图通过社会部改隶、强化党部督导等办法来调适组训体系之内存矛盾,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界在以商会、农会、工会及自由职业者公会等团体为中心讨论国家-社会关系、党民关系时,需要关注到职业团体在组训体系中的制度与实情。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关于国民党基层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基层党政关系入手进行探究,认为国民党基层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党政权力链条在纵向、横向上存在断裂、城市和农村党政组织建设比例失调,正是这样的缺陷造成了国民党基层权力的"真空化"。而造成如此缺陷的原因则是:(1)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缺陷;(2)组织制度的缺陷;(3)清党运动造成的权力断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国民党基层统治的困乏,其结果是形成了"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产生的影响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流失、政治统治的效力式微和政党竞争处于劣势。进而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