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赏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赏心悦目的一件乐事。重阳节又称赞菊节,民间还有在九月九日饮菊花酒的习俗,故有“人共黄花醉重阳”。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菊花天姿高洁,古人谓其有君子之德,为隐逸高士们  相似文献   

2.
重阳佳节,薄雾弥漫,愁云惨淡,凉意透心,多愁善感的女主人公情思难寄,以至于万分憔悴,意比黄花还“瘦”。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佳节又重阳”表明此词为重阳节所作,又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家的孤苦。B.“佳节又重阳”一句的“又”字,感情色彩极浓,突出地表达了主人公的伤感情绪。C.“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两句,化用陶渊明重阳佳节采菊东篱、对酒赏花诗意。D.“人比黄花瘦”五字,…  相似文献   

3.
“九”在我国古代的术数中属阳数,九月九日是双阳重逢,故名“重阳”,它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至今仍流传不衰。在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当为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在诗中不是说自己重阳登高,而  相似文献   

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易经》认为“九是爻中的阳爻”。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亦称“重九”。重阳登高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语》载:东汉方士费长房对其徒弟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桓按其师所嘱,携全家人,肩置盛有茱萸的布袋,登高山饮菊花洒,以消灾避难。晚上归来,果然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从此,重阳登高避邪之俗逐渐盛行于世。  相似文献   

5.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由于“九”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人长寿”寓意,古往今来,重阳敬老民俗源远流长,所以又把重阳节做为“敬老节”、“老人节”。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在战国,  相似文献   

6.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重阳节的民俗内容甚为丰富、有趣,如——吃重阳糕重阳节的早晨必吃“重阳糕”。重阳糕是精白米粉加重糖重油,用模子浇型后蒸制而成。食品店出售时,雪白的方形重阳糕还要插上“重阳旗”。“重阳旗”是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纸剪成小三角纸,粘贴在一根细竹蔑上,再插进糕里。卖糕时总是以三为基数,三块一叠起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三得九”,取“三阳开泰”、“重阳登高”、“进九长久”的“吉兆”。  相似文献   

7.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8.
张增林 《河北教育》2005,(20):44-4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中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连数字也以阴阳来划分。《易经》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且以阳数为尊。九是最大的阳数,而两九相重,是一个长久之数,故将此节名为“ 重阳”,也称“重九节”。我国早在战国时期过重阳节已成风俗,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人帝宫兮”的句子。  相似文献   

9.
满城风雨     
宋释洪惠《冷斋夜话》卷四《满城风雨近重阳》:“黄州潘大入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天逸以出问有新作否,潘答出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顺奉寄.’闻者笑其迂阔.”  相似文献   

10.
重阳诗话     
《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每年九月初九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每至重阳,天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赏菊饮酒,佩插茱萸,吃重阳糕,“以畅秋志”(《齐人月令》)。在一睹如画江山、饱览金秋景色之际,诗人骚客常以重阳为题,写下无数名篇佳作。重阳诗中,最脍炙人口的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抒情小诗是他17…  相似文献   

11.
重阳诗意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阳月阳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每到此日,人们都要出游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山川间处处呈现出一派节日气象。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一册《香山红叶》(作者杨朔)中有一段话:“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月,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这段话犯了知识性错误,“东边天上”是看不到“上弦月”的。 “上弦月”是农历每月初七或初  相似文献   

13.
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重阳登高的习惯,饮菊花酒,遍插茱萸,最初是为了消灾免祸。后来的文人因为种种原因都做天涯羁旅,而他们又最爱维护传统,“独在异乡为异客”,重阳登高时难免思念故土和亲人,渐渐地演变成了后来的重阳登高怀远。 前几日读《夜航船》,有“三万卷书”的典故:吴莱好游,尝东出齐鲁,北抵燕赵,每  相似文献   

14.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15.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16.
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名九月九、重九、九日、茱萸节、菊花节。因为,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就留下了咏重阳的诗句。  相似文献   

17.
重阳佳节,我国人民有吃重阳糕的传统习俗。我们往往见到重阳糕上插有彩色的小三角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与重阳节起源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东汉时期,有位叫费长房的老人,他神通广大,法术无边,能预卜人间祸福。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将有天灾人祸降临,唯有带着茱萸和菊花酒到高山上去,方可祛灾免祸。桓景遵从师言,九月九日这天带领全家老小并召唤众乡邻,一齐上山。后来,山下果然有灾祸降临,而登山的人却安然无恙。这虽是个神话传说,但“重九登高”,从此便相沿成习。山区的人民有山可攀,住在平原地区…  相似文献   

18.
农历九月初九,为我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为何称为“重阳”呢?在《易经》中,九为老阳之数。九月初九,月日皆为阳数,是谓重阳。尊老敬老,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代代相传,并将之发扬光大。据史书记载,舜有“事亲”之德,又有才干,尧就把帝位禅让给舜。成汤时代,“王者养耆老,尊道德。”《诗经》中,也有许多敬老思亲之作。西周之后,敬老开始形成制度。历代王朝,对敬老养老也做出了许多具体规定:春秋战国时期规定,70以上老人免1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2子赋役,9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金秋送爽,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这是一个登高望远、孝亲敬老的温馨时刻。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重阳节发展为老年节,为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佳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重阳”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念。根据《周易》的理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就是阳数相重的日子,故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与古人的驱邪避灾观念有关。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曾记载一则“桓景避难”的传说: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为了除掉瘟魔去拜师学艺,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杀死了瘟魔。“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相似文献   

20.
九月九日,月日都是“九”,两“九”相重为“重九”。古书《易经》中“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每年九月初九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每至重阳,秋高气爽,古人常好出游登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