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阳 《青年记者》2012,(32):22-23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早在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即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流露出对社会风险性的担忧。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安全事件高密度出现,风险社会吹响了尖锐的号角。在这个危机传播语境中,媒体如何应变?如何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充当一个合适的角色?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危机传播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具有前期预测、中期处理以及后期完善、反思等多个环节,且不同危机个体事件也可能会遥相呼应,前一事件的后期反思可以成为后一事件的前期预测,彼此之间形成看似分离、实则缠绕的风险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2.
刘依卿 《青年记者》2007,(22):34-35
对于公共危机而言,做出关键决策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角。那么,媒体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共危机传播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前,我国公共危机传播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之前为严格管制时期,危机传播表现为"零传播"或者"不传播";之后为非自觉的间或传播.2003年的"非典"危机后,"危机传播"虽然为政府和社会各方所重视,但是仍有很大的改进余地,其表现之一是各类危机传播的发展不均衡,之二是在危机周期的各阶段,媒体角色的调适不到位.我国危机传播中媒体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症结主要在于政府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于社会信息的传递和扩散而言,广播电台承载着一定的传播职能,媒体记者在危机传播过程中如何化解危机、引导舆论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以阐述危机传播的危害性为切入点,并根据广播电台记者的角色定位,提出如何发挥媒体记者化解危机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蒋蓉 《东南传播》2010,(7):76-78
我国危机传播的全面研究从2003年SARS爆发后开始。自2004年第一本有关危机传播的著作诞生后,学界便兴起了研究危机传播的热潮。有关危机传播的文章与著作很多,内容涉及危机传播管理技巧、危机中媒体的角色与功能、媒体与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危机事件实证研究、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等诸多方面。但是,研究中尚存在着重复研究的现象、理论研究过于贫乏、研究领域过于集中、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等缺陷与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克服这些缺陷,从而形成一套成熟的危机传播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危机传播研究关注的主要议题——危机传播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危机传播是近年来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分析和研究。目前我国的危机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危机传播中的媒介角色与功能研究,危机传播中媒介、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危机传播的新闻报道观念和报道模式,危机传播中的政府形象研究,危机传播的应对和管理策略。研究成果中鲜见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使其具有政府喉舌与市场主体的双重角色身份。这种身份促使媒体在公共危机报道中形成了既服从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安排,又寻求自由报道空间来赢得市场的“中间角色”。本论文通过梳理2008年至2013年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扮演“中间角色”的情况,试图总结出政府统一报道口径的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以及媒体寻求独立报道的路径,从而描绘出我国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真实报道空间。  相似文献   

8.
费丹丹 《新闻世界》2011,(12):210-211
危机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向公众提供灾难信息和预警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另一方面,长期的危机报道会引起受众恐慌,甚至潜移默化地腐蚀受众的认知和价值观,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那么危机传播该如何扬长避短?本文从媒体、受众以及政府三个方面,来阐述危机传播和媒介素养的关系,促使危机事件能够得到最大效率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艺术传播危机"关乎艺术的存在与命运,是艺术史上"艺术终结"命题的第三次提出,煤介资本轨道中,艺术传播危机表征在三个方面:艺术传播主体的身份焦虑危机、艺术文本的存在合法性危机和艺术受众的审美期待危机.艺术需要借助策略性转型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以新近发生的雅戈尔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为切入点,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在危机传播中既扮演了重要的采集终端设备的角色,也同时是重要的新闻发布平台.基于这样的多极传播格局,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从危机信息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展开,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风险两方面展开分析,并尝试结合危机传播的过程对这把双刃剑带来的传播秩序变化、信息发布的流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科学传播不仅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必然途径,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由于媒体所具有的大众传播功能及优势,决定了其在科学传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和特殊功能。本文通过梳理科学传播与媒体相关理论,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联,试图理清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角色和功能,即主体角色、载体渠道和桥梁枢纽,并承担信息传播、原理解读、沟通分享以及舆论引导的功能,以期为提升包括媒体在内的国家整体科学传播能力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研究在全媒体环境中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的新特点和新策略。研究发现,危机传播速度更快,手段多样化,传受双方角色界限模糊,议程设置更多元化,"把关人"难以把关,谣言的产生和控制机制更加复杂等是新环境中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赛事主办方应根据危机事件进程,组合不同媒介进行传播;发挥各媒介优点,取长补短融合传播;并转变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意识和语言态度。  相似文献   

13.
綦天哲 《新闻世界》2011,(8):306-307
当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危机四伏。频繁发生的危机使危机传播日益重要。当危机发生时,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发挥着引导舆论、服务公众的作用。危机发生之后,媒体报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危机传播的效果。媒体成功的危机应对,对于促进政府的廉洁高效,培养理性的公民,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化解社会危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以广州非典、汶川地震等近年来发生的危机事件为例,从新旧媒体所进行的危机报道中总结出媒体在危机报道中应遵循的原则。并基于这些原则,按照危机的周期划分指出媒体在不同时期所应采取的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14.
面对奥运赛场危机,很多组织应对失措,为何耐克却能够成功化危为机,而且危机广告效果越来越好?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拟采用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期间耐克的两次危机广告为案例,通过比较耐克在两次刘翔伤退危机处理中媒体使用的差异,来探究社交媒体的优势及其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为业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2003年非典之后,学界开始从危机管理、媒介功能等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进行危机传播。而随着手机技术的日臻完善,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手机短信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及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危机传播系统模式,并从微观系统和宏观社会系统对如何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3年非典之后,学界开始从危机管理、媒介功能等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媒介进行危机传播。而随着手机技术的日臻完善,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手机短信在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及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危机传播系统模式,并从微观系统和宏观社会系统对如何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伴随着雪灾、大地震、金融危机等大事件的是“艳照门事件”、“抵制家乐福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毒奶粉事件”等一连串让公众瞠目结舌的公关危机事件,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事件影响的无限扩大都需经过媒介的传播,因此媒介又成了贯穿这一连串公关危机的重要链条.本文主要探讨在公关危机中媒介的角色扮演,媒体在揭露危机背后的有害机制,维护公众的利益的同时也应该为产生危机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张杰 《今传媒》2014,(7):14-15,20
手机媒体在近年突发群体事件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论述了手机媒体在突发群体事件中的正负效应危机传播以及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优势展开危机管理,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正效应传播功能,并据此提出基于手机媒体的应对危机事件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传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立立 《新闻界》2009,(1):12-14,54
自媒体已经成为了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场所.本文从自媒体的自身传播规律入手,分析自媒体环境中的危机信息内容构成和传播规律,并从跨媒体的角度建构和解析了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型及危机信息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0.
手机由于具有传播上的双向性、互动性以及外形上的便携性,在社会危机事件发生时作为人际传播的载体而异常活跃;同时又由于其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有效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性,成为解决危机、发布公共信息的一项有效途径:如此结合了小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手机,在传播中对危机的漫延与化解,使其呈现出一种传播形态与效果上的复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