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戴震在乾隆二十年(1755)入都之前,有一部研究《诗经》的著作叫《毛诗补传》。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余廷灿《戴东原先生事略》等均有记载,《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亦有著录。此书未刊行,后世多以为亡逸。近年来我们为编《戴震全书》,从北京图书馆照相复制了清抄本《戴氏经考》二十六卷。经查证可以确定,《戴氏经考》是戴震的著作,而且就是沉睡了二百多年的《毛诗补传》。  相似文献   

2.
晚清黎庶昌使日,得日人高阶氏旧藏所谓室町时代覆刊《尔雅郭注》,乃就东京景刻之,后收入《古逸丛书》,世称蜀大字本(以下简称"大字本")。从现存的资料看来,说《古逸丛书》本是高阶氏旧藏本的影刊本,大有可疑。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学藏的李氏麖嘉馆善本书之中,有一册钞本,题为"戴东原先生文"。我细检查,此册所收二十三篇文字,大概是戴东原家中出来的一些杂碎稿件,大部分是他在山西修《汾州府志》与《汾阳县志》时的杂件,只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文稿,其余是别人的文字。戴东原的文字,有这些是无可疑的: (1)温方如西河文汇序(册中第一篇与第廿十三篇) 此文见于孔继涵刻的《东原文集》卷六,段玉裁刻本未收。  相似文献   

4.
《尔雅》研究,在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据笔者所知,有关方面的著作大约有150种。历代学者这样重视《尔雅》研究,与《尔雅》内容所显示出的多方面价值有关。《尔雅》是一部解释古代语词的训诂专著,具有词典的功能;其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较多,具有百科的性质;它是儒家13部重要经典之一,作为语言著作在经学史上独领风骚。总而言之,《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  相似文献   

5.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作为研究中国训诂学开山之作(?)《尔雅》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入门书,历来受到学者们的推崇。但是,《尔雅郭注》自问世以来,翻刻影抄,版本百出,自然难免鲁鱼亥豕、泥沙俱下。因此,研读《尔雅郭注》就不能不首先弄清其版本流传情况,择善而从。否则,诚如张之洞所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张之洞《书目答问·略例》)  相似文献   

6.
清训诂学家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6月影印本。以下简称《义疏》),虽不象《尔雅义疏·序》作者宋翔凤所说"凌唐跞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至于旁皇周浃,穷深极远"那样完美,然郝氏知识渊博,功底坚实,长于名物训释考据,郭璞《注》、  相似文献   

7.
台湾出版社最早发行书讯的是远景出版社的《出版与读者》,1974年3月创刊,至1994年3月已出版至第46期,它是不定期的书讯。而目前存活最久而定期的出版社书讯,则属《九歌杂志》季刊,15年来已出版至57期,成为文学出版社发行书讯持续最久者。另外,联经出版公司的《联经书讯》、尔雅出版社的《尔雅人》、洪范书店的《洪范杂志》、前卫出版社的《前卫书讯》、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书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四库“经部属之戴东原”,也有人持“天文算法类各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笔说”,《戴东原先生年谱》与《戴震全集》均将被收入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仪礼集释》等十四篇永乐大典本的卷首提要理所当然地视为戴震之作。第一种说法虽经一些学者反驳,但仍然有人在引用;后两种说法则无人怀疑。本文拟对上述说法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学术史的视角,论述了《说文》与《尔雅》在中国古典目录中的分类旨趣,及两者在"小学"学术研究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尔雅》是中国较早的一部字书,流转千年,有众多注疏版本传世,晋郭璞的《尔雅注》是《尔雅》注本中最为精良、流传最广的一个本子。嘉庆六年曾燠从曹文埴处获得佳本予以影刻刊行,本文着重对这个版本的《尔雅郭注》进行初步的探索,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嘉庆六年影宋刊本《尔雅郭注》版本情况、避讳问题、校勘初探、结语。  相似文献   

11.
大熊猫是世界珍稀动物,是我国独有的国宝。其形象美丽独特,其性情温文尔雅,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成立时,特意将大熊猫作为其会徽标志。在我国古代,人们早已对大熊猫十分注意和珍爱。据有关专家认为,在《尚书》、《诗经》、《山海经》、《尔雅》、《史记》、《后汉书》、《华阳国志》、《说文》、《尔雅翼》、《酉阳杂俎》、《本草纲目》、《神异经》、《蜀中广记》、《兽经》等古籍及《酉阳直隶总志》、《巴东县志》、《洪雅县志》、《北川县志》、《峨嵋山志》等地方志中都对大熊猫有记载。而且在这些古文献中,大熊猫的名称多达20余种:如貘、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0):2-10
<正>个人简介徐潜川,安徽庐江人,毕业于人民大学法学院。曾为《财经》杂志法治记者、法经刊副主编。主要报道有《娄烦矿渣山不能承受之重》、《器官"黑市"》、《维稳机器》、《王立军"遗产"》、《红潮》、《刘汉朋友圈》等。其作品《器官黑市》获腾讯网"2012年度调查报道奖"和《南方周末》"年度致敬"。  相似文献   

14.
朱祖延先生主编的《尔雅诂林》,约1000万字,最近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一)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有人还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百科性质的工具书。这部书的著者和著作年代,学术界基本认同这么一种观点: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是当时一些儒生汇集各种典籍词语的训释资料编纂而成,并非一人之作。此后流传至汉代,又经过经师儒生的陆续增补,才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尔雅》。所谓"尔雅",意思是以雅心之言解释古语、方言,使古  相似文献   

15.
《尔雅注》的宋刻十行本,是该书传世诸版本中较好的一种,但此本板片曾经剜改,故先印本与后印本的文本有所不同。书成后在中国、日本两国又迭经覆刻、影钞,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版本系统。本文调查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宋刻十行本《尔雅注》的各种衍生版本,通过比较刻工姓名、行款字体及文字内容,参证相关文献,对这一系统中各种版本的先后顺序及传承关系进行了梳理。关于顾千里覆刻《尔雅》时是否利用了宋刻十行本的问题,也根据顾氏本人的题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词典之先河--尔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峰 《图书馆建设》2000,(4):111-113
本文介绍了《尔雅》的释名、作者、成年年代及内容概要。例举了历代学者研究和注释《尔雅》的代表著作,并且论及了它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清代的训诂学大师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与其子王引之以小学闻名天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把原本准备用来疏证《尔雅》和《说文》的资料全部用来疏证《广雅》,历时九年,终于完成《广雅疏证》一书(其中  相似文献   

18.
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67期,内有半窗同志的“大型工具书《尔稚诂林》已着手编纂”一文。文中介绍:“湖北大学语言研究室决定参照《说文诂林》以字分类的方式,按《尔雅》的分类,分别汇集各注家的著作和其它著述中论及《尔雅》的材料,编纂一部《尔雅诂林》。”可以预料此书出版,厥功非浅,嘉惠士林,恐不在丁福保的《说文诂林》之下。丁福保在古籍整理上是有很大贡献的,他一生以述代作,编辑了《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魏六朝名家集》、《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佛学大辞典》、《古泉大辞典》等  相似文献   

19.
典籍图像是馆藏重要资源,图像数字化和内容揭示是数字人文基础建设,可实现“以图证史”“图像叙事”、多媒介传播等应用价值。文章依据图像元数据、资源描述框架(RDF)和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IIIF)等标准规范,研究典籍图像深度揭示与利用的模型架构与实现方法。该模型由图像数字化、内容深度标注和数字人文应用三个相互关联的模块组成。从图像场景、实体对象和语义关联三个层次,揭示图像特征、典籍注释及背景知识,辅助数字人文研究。例证选用经典辞书《尔雅》插图版《尔雅音图》进行数字化,构建《尔雅》多语语义词表并与实体进行关联,深度揭示《尔雅》词汇的古今释义、音韵、分类、典籍注疏、例句典故等知识内容,探究《尔雅》图像的数字人文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0.
《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专著。有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又称“周公著《尔雅》一篇”,或言“孔子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莫衷一是。其实成书可能在西汉末甚至东汉初,略晚于《毛诗》。它缀辑旧文,递相增益,非成于一人之手,周公、孔子都是依托之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