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木有,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_件事情。”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化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丽莉 《山东教育》2003,(18):14-15
由于强调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化课程应运而生。所谓生活化课程是指在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及评估课程计划时,有意识地把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充分发挥生活的教育功能,使学校课程丰富而具有人文色彩。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的第一个正规教育,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而使生活化课程更具有独特的价值。一、实施生活化课程的必要性(一)生活本身的价值要求实施生活化课程生活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有无数有形与无形的知识。幼儿的生活是感性的,他周围的世界是有灵性的,他在不停地触摸、运动、生活中了解他眼…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政治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抽象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使教材知识成为“一潭死水”,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课堂教学只有联系生活实际,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将课堂生活化,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变得鲜活,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生活化科学试题的设计主要基于科学课程的性质、新的课程资源观、建构主义相关理论等。生活化试题的设计素材主要有:新闻报道类素材、调查实践类素材、诗词文献类素材、图像情景类素材、乡土地理类素材。设计要遵循五大原则:标准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通过探究生活化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丰富教材的教学资源,用"着地"的方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学习生活中有用、有趣的地理知识入手,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文主要阐述生活化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构建,以及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杨惠茹 《地理教育》2012,(Z2):10-11
2011版《地理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除了将"内容标准"更名为"课程内容"外,框架结构上没有大的变化;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仍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块组成;  相似文献   

7.
幼儿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只有生活化,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园在实施课程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几点课程与生活有效整合的经验,即创设生活化的环境;重视幼儿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探究发现;锻炼幼儿掌握生活技能;在社区中拓展生活视野;培养幼儿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相似文献   

8.
杨晓霞 《地理教育》2013,(Z1):47-48
<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思想。倡导地理教学生活化,即地理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地理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应试教育却使高中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教师直接实施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所  相似文献   

9.
高中政治课堂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行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较为死板,教学内容枯燥无趣,导致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进高中政治课,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程度,已经成为当前政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进高中政治课堂中,以及引进生活化教学模式给高中政治课带来的有益之处。  相似文献   

10.
徐斌 《中学文科》2007,(8):20-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了各科课程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  相似文献   

11.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即是倡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人文活动都孕含地理知识,每每要应用地理原理进行解释,即高中地理本来就是生活知识能力的日常教科书。地理课如果脱离生活,仅讲课本,不符合高中学生关注社会、紧跟时代的思想实际,也无法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地理教学要把地理课自身的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地挖掘与体现。基于地理思想是人地相关、协调统一发展的思想,地理课首先在于探讨生活实例、解决社会问题、明辨人地关系:地理课的特色在于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回归生活世界,立足课余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加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2.
课程回归生活应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而非虚假的生活;回归儿童生活而非成人生活;回归学生熟悉的大众生活而非陌生的特殊生活;回归有价值的文明生活而非无意义的庸俗生活;回归流畅的有序生活而非杂乱的无序生活:回归蕴含生命意义的生活而非肤浅空洞的生活;回归完整的多元生活而非挟隘的单调生活;回归丰富的个性化生活而非呆板的模式化生活。  相似文献   

13.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主要指的是地理教学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背景,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阐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地理学的教学当中,会遇到许多抽象的概念。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可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的学习,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主要指的是地理教学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背景,有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 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阐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增强地理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始终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最基本理念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生活化的考点出现频率较高,如何应对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近年高考试题,提出了四点应对策略:研究高考题中的生活化考点;在课堂教学中补充生活化地理知识;加强对生活化地理试题的训练;鼓励学生阅读,积累生活化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7.
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很大限制.笔者试图尝试组织高中学生直接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并以此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既提高了校本课程的适切性、人本性,也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阐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相关理念的理解,勾勒了学生创编活动的指导过程与关键点,汇集了学生创编教材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8.
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长期以来,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很大限制。笔者试图尝试组织高中学生直接参与编写校本教材,并以此过程为线索,引导学生开展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既提高了校本课程的适切性、人本性,也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文章阐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相关理念的理解,勾勒了学生创编活动的指导过程与关键点,汇集了学生创编教材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9.
谢建中 《中学生物学》2005,21(10):60-61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及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为新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新课程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地理是我们在生活中就能接触的一个学科,学习地理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生活中的相关情况,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生活。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现在应试教育中地理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从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化教学,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研究高中地理教学的生活化,有助于教师"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