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宁市53所城乡小学以结对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开展基于网络信息技术(ICT)的区域校际远程协作探究活动近4年,作者对其实践模式、过程、成效进行了总结、反思,并提出下一步的实践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2.
蔡虹 《教育导刊》2010,(4):39-40
远程教育是“国际终身教育的第一选择”,我国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师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比较少,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文章从广州市教师校际联盟项目实践入手,分析教师校际联盟与远程协作的关系,探讨多元的教师校际联盟远程协作模式的创建,进行教师校际联盟远程协作模式运行策略的研究,以提升校际教师研修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远程协作学习项目,通过实施远程通讯技术,构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组织东西部的城乡学校形成互联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以此加强城乡学校间的对话与交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21世纪技能,缩小我国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本文论述了项目的研究目标、实施过程与策略,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访谈,分析了项目对促进西部农村教学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高校《学习科学与技术》网络课程为例,在阐述分布式网络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创建校际协作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八条设计策略:创建校际协作联盟;开展多层次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与校际协作有机整合的教学实施过程;分布式的协作组织方式;构建多元整合的互动性网络学习环境;校际教学资源的调用与整合;跨学校的教师协同教学与指导;重视过程的校际协作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区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路径与方法,并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索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意义,各种跨校协作共同体组织与活动,创新了校际协作管理制度,开发了跨校活动课程,使城乡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区优质学校托管农村薄弱学校的路径与方法,并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探索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意义,各种跨校协作共同体组织与活动,创新了校际协作管理制度,开发了跨校活动课程,使城乡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践共同体作为一种与正式的行政管理组织机制截然不同的非正式、开放性组织形态,在推动新时期区域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文首先梳理了实践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及教师共同体的概念,以教育部2018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研究和总结了实践共同体本土实施在“问题导向-机制创新-模式探索-资源建设-教师成长-均衡发展”六个方面取得的系统成效;深入分析了实践共同体项目在“工作机制、运行机制、协同机制和参与机制”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提出了实践共同体项目深入发展需要解决的两个薄弱机制:教师激励机制和优质资源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8.
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以学校共同体的思维来规避单体学校发展思维短板的模式.成都石室初中教育集团(联盟)自2010年成立以来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有效途径,形成了制度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及发展成效共同体,从微观实践层面探索了以学校共同体建设助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9.
PBL校际协作是指校际间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主要有两种基本组织模式,共同协作建构模式和差异化建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项目选题均立足于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整个校际协作的探究活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协同建构为主线。共同协作建构模式的突出特征是校际间通过网络开展远程协作探究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而差异化建构模式则主要利用地区差异作为学习的资源。这两种协作模式的应用效果表明:PBL校际协作模式能够逐步转变师生观念,实现师生协同知识建构,提高师生综合能力,有效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学习的技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拉近城乡师生间的距离,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PBL校际协作模式应当予以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开展有赖于良好的协作,所以对其协作学习过程需要精心设计,作者以中国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中的一个协作主题为例,分析了如何对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过程进行有效设计。中国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姊妹学校”项目是儿基会远程教育项目框架内的跨周期子项目,旨在通过开展远程合作学习项目,促进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各地区之间学校的均衡发。  相似文献   

11.
教育帮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校际教育共同体基于我国当前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大、不平衡的现状,以区域薄弱学校为实践对象,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教研共同体的区域帮扶模式,通过实践促进了区域校际的协同发展,研究证明利用跨区域协同教研共同体可以推动区域整体性教育发展与教育帮扶。  相似文献   

12.
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重点。要围绕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从教育信息化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这一角度出发,改变孤立地开展学校空间建设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局面,以项目式学习驱动教育信息化的区域合作与运用为目标,构建区域教育信息化学习共同体,并深入探讨在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校际协作学习被认为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是校际协作学习开展的核心,目前校际协作学习缺乏可重用、可共享的活动设计方案。该文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同伴互评策略应用于校际协作学习之中,运用准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开展了网络校际协作环境下作业互评活动的设计研究。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活动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互动频繁,交互内容深度处于深度学习范畴,活动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行为和能力方面有积极正面影响,活动有助于实现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资源积累和转换。期望该文设计的作业互评活动能丰富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成果,为校际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与区域协作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区域协作研究、东西部地区校际互动发展研究”是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通过网络建立跨区域教育协作共同体,本文通过香港与南海之间的网络协作学习,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协作学习能力,促进学校的多元发展,促进不同区域的教师进行合作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重在缩小地区、城乡和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以《规划》精神为指导,抓住厦门市委市政府打造"智慧名城"的契机,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的区域协作和信息化推进研究"课题研究,探索区域协作信息化推进的共建共享机制和途径。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给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契机。城乡学校间教育水平的差异已成为困扰教育的一个难题,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在分析校际教育差异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和观点。  相似文献   

17.
新华网沈阳11月8日电城区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进修,远程视频实现教育同步……在原有城乡“手拉手”工作基础上,沈阳市近日启动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将原有的校际协作发展成区对区(县、市)的全面联合。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缩小区域教育与校际间的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改革实践力度越来越大,积累的典型经验越来越多,取得的成效越来越明显,已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学校布局、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投入、资源共享、教师流动、学生入学、升学考试等方面都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或提高。  相似文献   

19.
校际合作是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其重要特征为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其中,校际合作共同体及其学习效益的探索成为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育领域里,对校际合作共同体建设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已经有较大的突破。由北京师范大学康长运博士、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四小刘可钦校长、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室副主任李玉平引领的"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LDC)中国项目  相似文献   

20.
《学科教育》2014,(5):53-53
2014年9月22至23日,第二届全国网络校际协作发展论坛在北京市少年宫召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周一,课题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玉顺博士以及来自全国13个省份的近2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论坛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承办。论坛以“生态化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创新”为主题,旨在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模式和策略,倡导网络校际协作学习,加强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普及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入挖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典型案例,总结交流“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