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育科研价值取向迷失”。是笔者对当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部分研究者意识姿态的判断。这种判断,在理论上应该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能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弱智到对教育科研“改进实践,提升质量,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茫然无知。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一些研究者因为对“功利”的不恰当追求,研究行为与价值取向错位,科研本质内涵虚空。这一点不仅为旁观者所察觉,而且为研究者自身所体认。可见,教育科研价值取向迷失,不是因为研究者无知,而是显而易见的“明知故犯”!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揭示:教育科研遭遇现实困境与尴尬。  相似文献   

2.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然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价值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人们对于价值的认识、判断均需通过价值取向才能在实  相似文献   

3.
孙占林 《上海教育》2007,(6B):30-30
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是在对“教育的应然状态”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好教育”的价值取向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存在诸多误区,广大教师必须转变工具主义取向的科研观念,走向本体性的科研价值取向,才能实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真正价值。科研目的上,从“求利”转向追求专业发展;研究内容选择上,从“华而不实”的选题转向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成果表达手段上,从趋向“核心”认可转向能够反馈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注重成果表达的应用性,将教育科研活动变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常态活动。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  相似文献   

7.
美国教育评价模式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借鉴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泰勒为代表的“目标评价模式”以教育目标作为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要求;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CIPP模式”,其服务方向是以决策为中心。两者的价值取向都是为社会服务,以是否具有社会效用作为价值判断标准。“目标游离模式”从反映管理者、决策者的意图转变为反映局外人的意愿,其价值取向体现了人的需要。“应答模式”强调价值观念的发散性,重视所有参与评价的人的意图,反映了重视个体需要的多元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评价现阶段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随着社会与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评价也将日益重视个人需求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8.
先进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是实现一流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并通过价值选择体现出来。以国内外9所一流大学的教育学院为案例,对他们的科研愿景进行分析,并通过运用Citespace 5.3R4和Nvivo 11.0软件,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所在时空--教育主客体、教育影响、教育阶段和教育空间四个维度,对近10年一流大学的教育学院科研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科研立项的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国内倾向于以教育学科与国家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科研工具价值取向;国外倾向于以"人"本身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科研本体价值取向。在加快推进教育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应努力实现工具价值取向与本体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并在教育研究相关方面做出适切调整。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处于迷失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强调“考的课程“、虚假的主体性、虚假的合理性、忽略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教育价值、偏离文本的“标准“作用、学科视野狭窄等.教师教学惯习的抵制、教师专业自主的有限性、教师课程价值取向的制约以及对课程理论话语理解的偏差等则是造成教师课程意识迷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大变革的今天,教育迷失了自身的价值取向,人在教育中被放逐了,人丧失了作为人应有的主体地位而沦落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一种技术过程的中介。解放人的价值、个性、潜能与自由,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解放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自身是实现教育解放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人的放逐到人的回归,才能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