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白茆山歌”常用的几个曲调“四句头”、“孟姜女调”等进行音乐分析,认为“白茆山歌”的曲调既有山歌体裁的特点,又有小调体裁的特点,从而得出“‘白茆山歌’即是在白茆地区流传的民歌总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白茆山歌是白茆塘流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由常熟方言构成。以《中国·白茆山歌集》为代表的白茆山歌,所用量词丰富复杂,其中不乏常熟方言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3.
白茆山歌中多处运用了汉语常见的辞格,从语音、句式、意境、材料等角度列举分析了白茆山歌种种修辞格,有衬字、象声、叠音、排比、回环、顶针、反复、对偶、层递、设问、比喻、比拟、双关、起兴等.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白茆山歌集》文本为语料,对白茆山歌中的代词进行分析研究,概括白茆山歌的代词系统,探讨白茆山歌中代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冯梦龙<山歌>与"白茆山歌"的歌词结构等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白茆山歌"是对以冯梦龙<山歌>为代表的明清民歌的稳定继承.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承方式两方面论证了"白茆山歌"稳定继承<山歌>的潜在原因,探讨了<山歌>未记曲谱的可能性因素,进而认为尝试以"白茆山歌"的曲谱填入<山歌>的文词,不失为揣摩明末民歌风韵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白茆山歌有着明亮、自然、普适等独特的山歌演唱特色,但在当下的现代生活中又有着歌唱音色单一、演唱方法陈旧等诸多的不适应性。所以,白茆山歌演唱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加强与有关各方自觉的文化互动,坚守特色,借力科学与时代。  相似文献   

7.
白茆山歌结构规律的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往的民歌结构研究大多针对乐谱进行。本文直面民歌音响本体,运用音频软件COOL EDIT对白茆山歌的结构规律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白茆山歌“四句头调”兼含对称结构和黄金分割比例结构两种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8.
高校音乐教育与白茆山歌传承保护工作互动探究可见,高校可以在研究、创编、表演方面给地方提供智力资源,地方也可以在教学资源、实践平台、社会影响等方面给高校以良好支撑。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发挥"引领"或者"服务"功能,才能形成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蔡媛媛 《文教资料》2014,(30):145-146
白茆山歌是流传在常熟白茆塘流域的当地民歌,作为吴歌一脉相承的山歌体系,源远流长。它承袭了江南吴地民歌清丽婉转的风格特色,“上句述一语,下句释其意”,呈现出坦率质朴、返璞归真的审美风貌。本文试以“吴格”的语言修辞手法为切入点,通过对白茆山歌中衬字、衬词、衬句的运用分析,展现白茆山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白茆山歌《舂米歌》本由专业文艺工作者创作,现如今却成为白茆山歌手的保留曲目。过去对民间文艺源头的认识有两种学说富于代表性,一种是“民间源泉论”,认为文艺的源头在民间;一种是“文化下移论”,认为文化中心不断向外围扩散传播。在新的时期,应认识到两种理论的片面性,民间文艺其实是多种成分相互作用亦即“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美学与人类学相交叉的学科,它的一个重要理论视点就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引入到美学研究中来,从而揭示出民族艺术内在的生存机制.民歌艺术是一种集中表征少数民族族群生存机制、审美经验和生存环境的主要艺术形式和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形态,探析其在前工业社会的生存机制,这是审美人类学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民歌的结构审美与民族音乐审美的关系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试图通过对几首同词同曲和异词异曲四句体民歌的“起承转合”结构的比较研究,探求民歌结构审美与民族音乐审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声乐教学在学前艺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把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幼教工作者,本文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学作品中,女人多维度形态——革命形态、道德形态、性形态的变异,折射出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垄断和化迷失。当代作家以形而上的潜意识追求革命形态、道德形态、性形态。他们孕育的女性不由自主地异化。章着眼于婚恋领域女性形态异化的失语情状,提出女性角色定位和社会取值范式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广告中成语活用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中的成语活用现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因素.在广告用语中,做到恰当活用成语,扬利避害,是语言文字学界、广告界甚至整个社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归结为对受教育质量与规格规定的“教育目的”只是多种教育目的概念中的一种,它的缺陷是忽视了教育的生活特性,排斥了儿童当前的幸福。这种忽视与排斥是隐性的,接受了这种教育目的概念就接受了它的缺陷。要消除这种隐性缺陷,唯一的办法是重建教育目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