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1895年4月,中日签署了《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就在《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沙俄得知日本割占了其早已视为“势力范围”的辽东半岛,便正式邀请法、德两国,共同对日进行干涉。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危害、洋务运动的结束、维新运动的早产、仇洋排外运动的兴起等等,本文以此重评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重评战后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三国干涉还辽”,使德俄法在极其矛盾的心态中联系在一起,迫使日本把已经割让到手的辽东半岛退还中国.此事件之成功不仅对欧洲国际关系影响深远,而且对远东和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转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中国满洲成为日俄争夺的主要目标和在中国攫取利益的一张政治王牌。“满洲”问题不再是中日俄三国之间的问题,而是上升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相互较量的一个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黄小林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78-81,114
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企图借<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但德、俄、法三国的联合干涉,制造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欧洲新的均势格局的形成是推动三国联合起来干涉还辽的前提,而三国出于各自不同的战略、安全的利益是三国实现暂时联合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井森 《物理教师》2001,22(3):4-5
“薄膜干涉”的教学,是结合实验来进行的.除了肥皂膜的干涉外,教材中还举了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空气膜的干涉)和增透膜的应用例子.由于教材中仅仅定性作了讲述,没有作进一步分析,因而学生对上述三种薄膜干涉的机理在理解时便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政治、历史学科的复习资料中,常有这样一道习题:“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A.一个中国B.“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C.中华民国D.两党对等谈判许多学生在解答这道习题时,要么不假思索地选择B,要么就是对A和B感到模棱两可。孰是孰非,笔者拟对此作一番探讨,并希望教材编写能与时俱进,吸收关于“一国两制”前提的新提法。关于“一国两制”的概念,现行人教社1997年版的高三教材《思想政治》第35页这样表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里的阐述很明确:“一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  相似文献   

8.
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光的干涉的基础 .但这部分教材抽象、复杂、不易掌握 .教师在波的干涉的教学中必须讲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 )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图 1 波的干涉的示意图教师在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波的干涉现象前 ,首先应复习振幅的概念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振幅大 ,振动强烈 ;振幅小 ,振动弱 .然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图 1 (此图见 :高中物理(试验本 )第三册 第 46页的图 1 0— 2 8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 ,同时讲清楚 :两列频率相同的波相遇 ,在重叠区域里波峰与波峰相遇 ,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 ,振动的振幅…  相似文献   

9.
胡勇 《四川教育》2008,(11):43-43
案例:《明治维新》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画面、《马关条约》部分条款和“南京大屠杀”画面。观看后,师请学生谈感受。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内容。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同时巨大的国殇也刺激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真正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即将全面实施。历史课程标准就其理念而言,它的出发点是学生,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习》2003年第5期的“试题集粹”栏目,有一部分是谭秀东老师编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其中有些题目在命题上存在缺陷,不利于学生的使用以及对教材的理解。一、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第1题:所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指A.产生于近代的手工工场B.采用机器生产的各种工厂C.在中国开办的私人企业D.由中国民间投资建立的工商企业参考答案是“D”。这样的题目不能让学生完整地把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这个概念。首先,“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不是指“工厂”和“工商企业”。此外,根据参考答案,好像只要是…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说:“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似乎辽代是一朝一都。笔者翻阅了北师大版教材,发现此处表述仍然含糊不清。其实,辽代共有五个都城,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和西京大同府。这叫“五京制”。那么“五京”分别设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对甲午中日战争背景的介绍过于简略,加上学生没有世界史相关知识的底子,教师如果不灵活处理教材,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就很困难。但可以从以下四个问题着手来化解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15.
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成为一种风气,听一些人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可是,我们觉得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意思。虽然是学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都是学生互问互答,老师几乎不用操心。不知这是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到底什么是“问题教学”?该怎样进行“问题教学”?(陕西一教师)  相似文献   

16.
本专题知识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2014年高考历史命题看:一、命题呈现方式愈来愈有新意。如从“民国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入手考查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日记入手考查辛亥革命;从图片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等,体现了历史素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二、命题立意彰显了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体现社会进步、女性解放、人权平等等进行因素。其中渗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新思想的倡导者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什么?指哪些国家呢?“海国”一词,意思是海外之国。在中国古代,受认识自然水平的限制,人们想象在中国的四周是大海环绕,误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当时,即便认可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人,也对偏于全图一隅的画法心理上不能认同,利玛窦因而也不得不改绘他的世界地图,将中国置…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告终。关于中国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历来是认为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所导致;又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之成为国人唾骂的卖国贼。而历史事实是否如此,本拟对这两个问题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说说"主问题"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所谓"主问题",就是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有周敦元老师(1929年10月29日到底是星期几》一文,指出人教社2003年版《世界历史》把1929年10月29日误称为“黑色星期四”,应该是星期二。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有些问题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