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七年级(下)中,有一个演示吸热与颜色关系的实验,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
物质溶解时常伴随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溶解热效应的测定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针对现行人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中该实验存在的不足,文中对这一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利用物质溶解时热量的变化能使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这一原理,巧妙利用烧瓶吞吐鹌鹑蛋实验很形象地说明了物质溶于水时,有的表现为吸热,有的表现为放热,现象非常明显,趣味性很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由于镜场辐射投射到吸热器受热面上同一目标点(即单点聚焦),造成塔式太阳能腔式吸热器受热面热负荷呈现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现象,导致系统工质流量分配特性恶化。搭建用于模拟蒸发受热面水动力特性的试验装置,利用低电压大电流变压器加热,得到各管流量分配及壁温分布规律。从试验角度弥补了腔式吸热器受热面的水动力特性研究的空白,有利于实现腔式吸热器向大容量、高效率、规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 ,演示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时 ,采用溶解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冻结成冰 ,拿起烧杯时不会掉下来的方法 ,而演示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 ,则是溶解放热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熔化 ,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达到目的的。这两个演示实验成功率不高 ,效果欠理想。如果直接用温度计来显示溶液温度的变化 ,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又无法看到。为此 ,本文对溶解吸热和放热现象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图 1实验装置如图 1所示 ,图中 1为一次性使用的废输液管 ,2为 1cm长的圆珠笔芯 ,将两根输液管连通在一起 ,3为稀释了的红墨水 ,以不超过…  相似文献   

5.
物质所呈现的颜色,主要是对光选择吸收的结果。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兰紫七种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所组成,当白光通过物质时,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白光全部通过物体时,物体为无色透明。 (2)白光全部被物体吸收,则物体呈现黑色。 (3)白光通过物体时,物体吸收一部分各单色光,在强度上均被减弱,则物体呈现灰色。 (4)白光在通过物体时,选择吸收一部分单色光,透过的光或反射光组合起来,物体就呈出现不同的颜色。  相似文献   

6.
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吸热、放热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物质溶解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变化;二是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的热量变化。教材上的演示实验都是用温度计进行测量,但是由于温度计的刻度比较细小,远处的同学根本观察不到。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7.
不同眼中的不同颜色——汉英颜色词联想意义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最初都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基本感知,因而在对物体的颜色属性进行指代这个方面,不同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其用法和语义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然而,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颜色刺激的心理感受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中同一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可能差别很大。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汉英基本颜色词的联想意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1)关注学生选取的观察方法 探究要用到各种感觉器官。眼睛可以看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等,还可观察物体的动态性质,如判断运动着的物体的速度变化、高度变化、运动路线。耳朵可以听到物体发出的不同音质,不同音高、不同音强,判断声音的来源。我们以为来自味觉的感觉其实90%来自嗅觉,这是因为人的嗅觉非常灵敏。舌头能侦探出人的五种味觉(甜、酸、苦、辣、咸),还专司纹理和温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上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时,学生用自制的紫甘蓝汁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是有的被测物体颜色较深,如酱油滴入紫甘蓝汁后,学生汇报的常常是混合液的颜色,而不是紫甘蓝汁的颜色变化;二是有的物质呈弱酸性或弱碱性,在滴入紫甘蓝汁后紫甘蓝汁变色不明显,从而出现争议较大,判断不准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1实验装置图(见图1)2制作材料电源1个,温度传感器1套,水槽1个,搅拌片1块,潜水泵1个,塑料软管2根,12V 6A制冷片以及冷却水槽1个。3制作方法制冷片的结构如图2所示,制冷片的吸热面与吸热片贴合在一起,制冷片的散热面与冷却水槽贴合在一起。吸热片、制冷片、冷却水槽之间用  相似文献   

11.
我是怎样教学生认识水的性质的刘钊(江西宜丰县潭山镇中心小学)小学自然第八册第二课《怎样认识物体(一)──水》,考虑到这是初次教七、八岁的孩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物体,特别是在水的颜色方面学生不易说得确切,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比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课本所介绍的辐射实验,是采用一个烧瓶,半边涂黑,半边涂白,瓶塞上装有带一段有色水柱的直角玻璃管。用来演示物体表面的颜色不同,吸收辐射的本领也不同。我认为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些缺点。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成就了汉英颜色词“白(white)”的共性,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汉英颜色词“白(white)”的个性。隐喻与转喻认知是“白(white)”的词义由颜色域向非颜色域扩展和延伸的主要手段。汉英互译过程中,认知机制是实现译文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思维桥梁。  相似文献   

14.
利用白炽灯泡可做的几则实验李济绵(江西吉安县永阳中学343109)一、演示物体吸收辐射热与颜色有关将一15W白炽灯泡的外表面对称地涂上一层均匀的白漆与黑漆,再用六根火柴梗的一头粘上适量的凡士林,然后对称地粘在灯泡外壁上。如图1所示.待火柴梗稳定后,点...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幻觉艺术,有了光线,画面中才能呈现除物体和空间的视觉形象,才能展现出他们的形态,质感和颜色,才能表现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光线在电影画面中的作用,即造型作用和艺术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 0 2年 ,在全国普遍使用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第十二册 1 6页《眼睛的科学》一课中眼球的构造图 1和晶状体像照相机的镜头图 2以及 1 7页我们看物体图 3均有错误 ,原因在于 :眼球构造之一晶状体是无色透明的 ,与眼球内的玻璃体、房水呈浅蓝色不同 ,而教科书把晶状体标示成图 2图 3与玻璃体、房水呈同样的浅蓝色 ,使师生对晶状体的颜色形成错误的认识。笔者建议再版时予以改正。晶状体颜色出了错@黎四清$重庆市忠县干井镇顺溪小学!404307  相似文献   

17.
演示液体汽化吸热的实验方法很多,其效果并不相同。现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直观效果较好的“乙醚汽化吸热实验”介绍给大家,供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8.
自然界的物质本身可以说是无色的,因为物体本身对光源中不同波长的色光产生光波的选择性吸收,才决定物体本身的颜色。故无光则无色,是光源赋予自然界多彩多姿的缤纷色彩。色彩对于眼睛的重要性就像我们的耳朵一定要欣赏音乐一样,很难想象在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里将会是什么样子。色彩能焕发出人们的情感,能描述人们的思想。大自然的无形之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千变万化的色彩配搭令人着迷。  相似文献   

19.
实验内容和要求 首先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实实在在的物体,然后把空气和水进行比较,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在这一课,应鼓励学生“想出一些别的实验来觉察空气的存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多做一些实验,要让学生知道实验和观察都是认识物体性质和研究科学理论的重要方法,是第一课提到的“象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的具体体现。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表面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对辐射热吸收本领强弱的比较,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传统的实验方法一种是通过对黑白玻璃瓶同时加热,观察在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时,与瓶相连的玻璃管中液珠移动的快慢;另一种是在黑白玻璃瓶的外壁用凡士林或者石蜡粘结火柴梗,通过观察火柴梗在瓶子受热时掉下的先后顺序来比较瓶子对辐射热的吸收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