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论证传统道德的合理性和权威性,朱熹首先设定与论证了形上之理(本体)。朱熹学说通过强化理性自觉原则,完善了传统道德的理论体系,树立了传统道德的绝对权威,但是,其绝对化倾向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道德的僵化和异化,使之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朱熹学说的反动,王阳明心学力矫朱学之弊,通过“心即理”说和“良知”说,强化了意志自愿原则,突出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意志自由,把外在天理内化为人的内心情感和良知自律,从而圆通地解决了朱学的理论缺陷。但是,王学自身也隐含着理论危险,这种倾向在王门后学那里变为现实。总之,从朱熹到王阳明,经历了从理性自觉原则向意志自愿原则的理论转换。  相似文献   

2.
心学中的心既是个体道德的依据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它是道德良心的依据和个体良知的呈现,具有鲜明的个体化的倾向。同时它也遍及宇宙万物之中,是万物本体。道德不能仅仅只存在于个体的良知之中,还需具有公共性,因此心不能仅局限于个体之内还应具有普遍化的趋势。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张力导致心学后学中产生了各种分歧,影响远及日本韩国的。这种张力的存在实际上是王阳明试图解决道德良知的私人化与公共性的矛盾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范畴有机地构成王阳明心学体系.而就致良知论之,它本身就具有自足性.这主要体现在:王阳明从过程性这一角度来把握致良知,亦即致良知涵括致知如何可能、致知的必要性、致知的延续性诸方面.  相似文献   

4.
由文返质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贯穿了其思想的各个方面.这一特征的形成既有当时文胜质衰的时代背景,更与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近三年的悟道经历有重要关系.阳明心学由文返质的思路对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学术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在正式开始建立自己宏远深刻而又简易明捷的心学哲学体系之前,曾经长时间对道家持有浓厚的兴趣。几次欲遁世入山,终因世情纠缠而因循未决。本文以《王阳明年谱》为基础,试图通过对王阳明三十七岁之前思想发展历程的初步考证,勾画出王阳明“离道归儒”的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乃原创性的思想家,其思想颇具开放性和内蕴的丰富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彰显出进一步阐释的可能。“不忘初心”之理论,乃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不忘初心”,既是对阳明心学之良知、致良知、省察克治、知行合一思想内涵的合理继承,也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初心”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良知,强调事上磨炼,突出其实践性;省察克治,倡导知行合一,强调自我革命、继续革命的精神。“不忘初心”,既是对党员个体的要求,更是对党组织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初心与强大生命力的密码。“不忘初心”的理论,既有来自传统的阳明心学的合理内核,也充溢着时代所赋予的鲜明内涵,是传统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为心学发皇者.而阳明之所以将心学发挥到极致,与陆九渊、杨简心学思想的启拨有密切关联.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对经典的态度、对“心”的理解、对“格物致知”的认知、对“知行”关系的解释等四个方面思想,同时也吸收了杨简关于“心”、“意”、“道”以及六经等四个层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和杜威都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传统儿童教育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他们都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考虑儿童的差异性,使儿童乐于接受教育.但王阳明的目的是为了灌输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而杜威的目的则是希望教育朝着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相似文献   

10.
王龙溪和王阳明之间的学术关系是研究阳明学整个运动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考察可以有助于深化对阳明学发展的认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龙溪之于阳明有两重关系,即本体良知上的相应和功夫理论上的脱离。对于以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来说。相对于本体上的相契,功夫理论上的偏离无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龙溪在功夫理论上对阳明实地用功的脱离。客观上导致了阳明后学末流脱儒入禅的思想局面,成为后世思想界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与他几十年的潜心苦读是分不开的,王阳明在自己的治学经历中亦总结出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强调为学首要在立志,树立理想和目标;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个人的心得体会,而不是书义;另外,为学还要专精,抓住根本,体会本质精髓;学习的过程中亦离不开师友的教诲和警励。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包含着“致良知”的德育宗旨,协调统一的德育理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阳明德育思想中,“立志”是德育的根本,“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原则,启发式教育是德育须遵循的规律,情理交融、寓教于乐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王阳明和舍勒的教育思想比较分析发现,他们不仅在教育本质、教育意向、教育目的、知识观等方面有相似性,而且舍勒的“精神(Geist)现象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在本质上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心学是明代占主流的思潮,由陈白沙开其端,至王阳明而集大成,阳明后学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在传播王学时偏离了其宗旨,成为王学思想的"异端",王学也因此逐渐走向衰落。明代心学的这一发展进路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它内在的逻辑发展理路,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也与主体的不同境遇息息相关。当然也是理学内部固有的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6.
从人之为人的自明性及其自我救赎的本质上看,王阳明“心学”与MaxScheler的精神直观现象学在哲学思辨路径、知识观、楷模层次类型等方面都显现出许多相似点。但是,比较研究中要避免陷入“比附论”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诸多原因,王阳明认为辞章之学与圣贤之学存在着对立,使得其对文学创作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在热衷辞章之学的时期里,他至少是文学复古主张的赞同者.虽然从总体上,他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不高,但其自身文学创作成就很大.在明代文坛上,他的诗歌、散文都有较高地位.其政论散文有充沛的气势、严密的逻辑;夹叙夹议为主的散文善于借机开导;情感真挚自然;议论深刻透彻.  相似文献   

18.
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与文献上的界限 ,但王阳明晚年的学说仍有其独立性 ,而且这种独立性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阳明晚年的学说在对《大学》的解释以及在“三教关系”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最重要的是 ,晚年阳明哲学的新境界乃儒家彰显自身的一个突出例证 ,对今天儒家如何发现自我价值有重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心学是儒家文化一个重要思想体系,阐述了人的本体是至善至纯的,它的核心内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对当代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人文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标志王阳明思想转向的“龙场悟道”,其酝酿过程的起点可追溯至阳明早年的另一起精神事件“亭前格竹”。“亭前格竹”的失败,使阳明对朱熹格物学说产生了怀疑,激发了他调整自己致思方向的决心,并最终提出了一条与朱熹专从外物中求知识、求物理完全不同的新思路。“龙场之悟”的中心内容,是格物问题以及心与理的关系问题,经此一悟,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这标志着阳明思想转向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