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余杰 《东方文化》2000,(6):125-126
胡适生前曾经说过,自己是“但开风气不为师”。这当然是胡适的谦辞,其实他是既开风气又为师的。在五四的先驱者中,胡适是最“好”为人师的大师之一。“好”可以从两种意义上理解:一是声调为四声的、爱好的“好”,这是说胡适天生就有当老师的愿望和大赋;二是声调为三声的、好坏的“好”,  相似文献   

2.
胡适留美7载,人在美国时却以首倡白话文在国内名声大噪,但据曾在胡适家中住过的石原皋说,真正使胡适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还是以这本《中国哲学史大纲》打下基础”。可见,胡适是以《中国哲学史大纲》为基点,在自己的专业学术领域内建立了稳固的地位,但这也并不预示着《大纲》及其所应用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民国学术界的尝试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因为在褒扬声的背后诸多学者也发表了对其不同的看法,尤其是有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声还相当激烈。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要略》首次从外缘方面探讨了诸子缘起之历史实相。20世纪初叶,章太炎作《诸子学略说》等,重提刘、班旧说。而胡适则因《要略》之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驳章太炎之说。章、胡的这种学术史言说均具有创立中国新的学术范式的意义。这至少说明,任何一种建立中国近现代学术范式的努力,都无法漠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这是胡适钟情于"清儒家法",章太炎诸子缘起说虽遭批判,但其诸子学仍大行于世,并仍能于近现代学术建立有所贡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晚清"诗坛巨擘""湘中名宿"王闿运在诗歌创作与理论建树上声名煊赫。他在诗学上大倡复古理论,所作诗歌模拟汉魏六朝诗,被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批诗学理论家谑评为"假古董"。王闿运与胡适两人诗学主张的分歧,与二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观念的差异息息相关。胡适在"五四"前后高歌猛进地推行白话文,王闿运自身诗歌创作上也存在一些缺陷,这是胡适提出王闿运诗"假古董"说的直接缘由。其实,王闿运转益多师,其诗歌创作非惟复古,亦兼具推陈出新、讽时规政、情辞俱美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专家与通人之争这一古老的论题,因西学东渐而更富挑战性。就志趣与性格而言,胡适倾向于“通人”,而就训辣与才情而论,胡适则更接近于“专家”。因外在环境的改变,胡适治学的兴奋点不断转移,可务精兼务博这一悲壮的努力一直没有完全放弃。本文描述胡适在“专家之学”与“通人之学”之间的依逢徘徊,指出其学问缺陷在此,其在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也在此。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秋柳》诗是他一生极其钟爱的诗篇,从他早年上海求学、留学美国、任教北大再到为抗日而至美国从事外交活动几个时期,其生活和思想是与《秋柳》息息相关的,这是与胡适喜爱道家思想并深受道家影响分不开的。胡适思想的演变轨迹可从胡适对《秋柳》诗的创作、修改及其种种诠释中寻绎出来。笔者认为,胡适《秋柳》诗中的“西风”喻其生活逆境或当时社会反动黑暗势力,与“西化”思想没有关系,诗中的“秋柳”也是一种“柔弱胜刚强”的意象。本文遵循知人论世的诠释原则,力图在特定社会一历史进程中理解胡适《秋柳》的主旨,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解读,并澄清有关误解。  相似文献   

7.
胡适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以今天的眼光看,他当时取得的成绩,亦显得相当特异。上世纪初,胡适还不过是一位留学生,可他的几篇关于新文学主张的文章竟然在国内风靡一时,引发极大的震动。胡适并非主修文学,他的这些新文学主张,由何而来呢?通过翻读胡适日记,我们可以看出,胡适对文学一直有着浓厚兴趣。在留学期间,他更是广泛阅读到大量西方经典及流行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为他后来新文学观念的形成起了极大作用,更为他倡导新文学"垫"了底。这底子的深厚,扎实,是与胡适下大工夫攻读互为关联的。这里,我们不妨以胡适对西方经典作家莎士比亚的阅读为例,来了解其修习情况。窥斑见豹,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8.
正博士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根据我们这里的经验,四年,包括论文答辩。有人拿前辈学人季羡林先生为例,说季老著有《留德十年》一书,他在德国十年才取得博士学位。这个例子不确,他之所以留德十年,其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亚道路中断,他才于1946年回到北平,应北大胡适校长之邀,开始在北京大学任教,并建立东方语言学系。我,这一年的秋季考进北大哲学系读书。我在学校图书馆看书,有时见到季先生从这里进出。  相似文献   

9.
剃头记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什么事难办,就说这个头难剃.自己有难办的事,就说自己的头还得别人来剃.那时,乡间俗语,理发不叫理发,叫剃头.理发匠就叫“剃头匠”.乡村里没有专门的剃头匠,县城里才有.县城里的理发匠还有个古怪的名字,叫“待诏”(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弄明白“待诏”这个称谓的由来),理发铺就叫“待诏铺”.村里一般没有谁会为剃个头跑一趟县城.进待诏铺花钱不说舍不得,这一去一来大半天,耽搁了田里的庄稼活计.反正一两个月,你就得剃一次头,是家庭生活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大多都是邻里互相帮助解决,或是自家一个给一个剃.小孩子头发太长,就会有人嘲笑说“像个小毛贼”,说得很难听的.  相似文献   

10.
刘瑞明 《寻根》2000,(4):34-38
我国许多地方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所谓“年忌”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你自己去。”这后半句也有说成:阎王叫你商量事。”这一俗谚往往成为跨入这两个年龄的老人或其亲人心理上的暗影。有的地方就把这两个年龄称为高龄人的两个“坎”。  相似文献   

11.
一个12岁的女孩问妈妈:"为什么在屋里走动时,总像怕踩地雷似的?"妈妈笑了,说:"楼下不是也住着一户人家吗?"女孩虽然明白妈妈的意思,但她还是觉得在自己的家里该轻松地生活。妈妈挺认真,她接着说,"咱们家的地板是楼下张爷爷家的天棚,走路声音大了,爷爷奶奶受不了。"女孩撅着小嘴:"那为什么咱家楼上那家不这  相似文献   

12.
胡迎建 《中国文化》2013,(2):226-235
二十世纪初,新文学运动兴起,以格律诗作为首要打倒目标,欲以白话诗标榜新诗代替之。激进的人们高喊打倒"孔家店"口号,反对旧道德、旧文化,甚至将汉字也视为妖孽。旧体诗这一高雅艺术恶谥为"谬种"。旧体诗这一词语最初出现于《新青年》5卷2号所刊任鸿隽《新文学问题之讨论》一文中:"公等做新体诗,一面要诗意好,一面还要诗调好,一人的精神分作两用,恐怕有顾此失彼之虑,若用旧体旧调,便可把全副精神用在诗意一方面,岂不于创造一方面更有希望呢?"1919年10月,胡适在《谈新诗》一文中引证己作《应该》一诗后说:"这首诗的意思神情都是旧体诗所达不出的。"①后来有人将旧体诗简化为旧诗。但梁实秋不赞同"旧诗"这一说法,他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说:"新诗的  相似文献   

13.
生活里的变数太多,谁也不知道下一刻自己要面临着什么。所以,在我们可知的范围内,请珍惜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生活。那么不管在下一刻我们是得到还是失去,我们至少更加的心安理得。这是在看完《明日的记忆》后,我最想说的。  相似文献   

14.
每个年代生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之歌,也许泰勒斯威夫特的《22》最能描写时下年轻人的生活现状。斯威夫特在她22岁时写下的这首歌中唱道:"夜复一夜,我们不会入眠。"这歌词套在像她那样富裕的年轻人身上描写的是不醉不眠,而套在职场新人身上则是因为工作无法休息。凯茜麦金泰尔28岁,是一名在纽约工作的图书公关。她说:"如果不在办公室,我的智能手机也会让客户找到我。"麦金泰尔不过是20多岁大军中的一分子——自古这群  相似文献   

15.
<正>胡适四岁时父亲去世,从此由年轻寡母抚养。旧时代的女子,儿女是她在一个大家庭,一方地域的声誉所系。由此,年幼的胡适受到母亲十分严格的教育。胡适天分高,没有辜负母亲期望,很小就在学习方面较其他孩子"特出一头"。之后外出读书,甚至出国留学,多是因了小时打下的良好底子。可诸事皆有利弊,胡适虽读书不差,可性格却早早"老成"。幼时就不及同龄孩子活泼,青年时以至于后来,理性"十足"。这种由寡母抚养成长的性格,多内敛,趋于守成。但从胡适的后来大量著述看,其中虽常常说理,可大都  相似文献   

16.
女人的衣裳     
有人说,如果人类有尾巴,那么女人一定会在尾巴上也缀上一朵花的.一点也不夸张,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只要有分寸,既是美化自己,也是美化社会.也有人说,时装是女人永恒的情人.是的,女人不舍得吃香喝辣,却舍得买穿买戴.一旦听说心仪的款式上市,便像思念一个人,想得心疼了就激情喷发一头往街上奔去.  相似文献   

17.
汤用彤学术交往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一介 《中国文化》2004,(21):145-153
汤用彤与胡适。在《胡适日记》中多处记有胡适先生与用彤先生之来往,我在《汤用彤与胡适(一)(二)》(刊于《中国哲学史》杂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这里对未录部分再补录于下,并作些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资格     
程汉 《东方文化》2001,(2):119-120
胡适在《学革命的结胎时期》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钟先生主张汉字字母化,胡适对此主张颇不能接受,于是多次表示(强调)这位钟先生没有资格谈汉字改革,却以为赵元任可以考察这一问题。汉字是否应字母化,这里暂且不论,且说  相似文献   

19.
<正>"从来没有我想要而得不到的酒!"唐英年说得如此自信,甚至有些狂妄,但这也的确符合他亚洲第一红酒收藏家的身份。没人知道唐英年到底有多少瓶酒,有多少个秘密酒窖。他自己不愿透露具体数字,但说是最起码几千瓶,多到这辈子都喝不完。这些酒,是对他的品味和人生观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生活的一种记录。佳士得曾为唐英年举行过红酒专场拍卖,第一次大规模展现了这位政治家的勃艮第收藏,刷新了单场拍卖的最  相似文献   

20.
李辉 《寻根》2000,(5):52-55
“写不好东西怎能怪压力呢?只能怪你自己”在说到艺术创作时黄永玉不止一次这样说,其实这也可以看做他的人生态度。对于一个乐观、执著、富有创造性的人来说,不管外界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