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应当依托教材文本,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探寻、传承、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体味传统节日文化,提升综合素养;在对节日的知识信息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提升文化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2.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排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其“语文性”和“综合性”,彰显其“过程性”和“策略性”。三年级下册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可以采取整体思考,组合推进,整合要素,循序渐进,统整学科,跟进评价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走近传统节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怡 《教育》2024,(6):4-6
<正>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了综合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越发受到重视。而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得到了更多研究和认可,在教学中应受到足够重视。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布局从一年级开始逐步铺垫,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单元模式,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值得在课堂上分析、品味。传统节日文化底蕴久远,内涵丰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更是培养综合素质的极佳方式。以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可以说有着多面的教学性。  相似文献   

4.
<正>“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活动目标: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收集、整理、展示中华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进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各项活动,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陈军 《教学随笔》2007,(4):22-23
《新课程(试行版)》在“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论述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学科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让数学与其它学科“联姻”是新课程的要求,它意味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可以吸收其它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则可以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数学的有效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其它学科知识充实数学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陈菲 《新教育(海南)》2023,(S2):102-103
以整合项目化学习的模式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通过“落实语文要素,设置驱动性问题;坚持学生为本,开展多维度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共享多样化成果;重视评价反思,迁移综合学习力”四种教学策略,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旨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正>在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对于培养高层次的高职高专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必然性,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例如: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和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融合;加强对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培养,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仁、义、礼、信”“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要素,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七夕、中元、重阳等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充分体现出了我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转化学科体系,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曾郁 《贵州教育》2013,(3):36-44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翠英 《甘肃教育》2011,(23):54-55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其涉及面广,内容较为抽象,其间一些地理概念让学生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呈现、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而地理教师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可以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彭斯卫 《现代教学》2004,(10):21-22
跨学科的整合教育、学科内部的整合设计使教育更接近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看到“部分”,也能看到“整体”;不仅看到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也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所在,避免局限及各个部分连接产生的缺口,能使学生用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式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那么,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整合学习呢?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可以从课程标准的“提示点”、教材内容的“延伸点”、学科之间的“关联点”、儿童生活的“触发点”四个方面确立跨学科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时,以问题为导向,有效整合与英语学科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强化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通过评价反馈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让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获得知识意义的增值,促进他们作为完整生命主体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境脉课堂,是一个致力于激发和促成“境脉学习”的学习时空。它重视从学生的先验认识出发,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或问题,通过抓主线、理脉络、建体系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过程中的诸要素组合、有序互动及有效对话,形成新的体系,让学习真实发生。本文以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例,尝试阐述境脉课堂中语文大单元结构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与美术教学的学科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动脑动手去实践和创新,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这一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确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时,必须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让学生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发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从而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更具创造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实现综合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喜欢化学,并在化学实验中认真观察和创新。通过优化实验教学的各个流程,让学生能够理解化学的科学思维和基本的操作步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对化学这门学科有更加积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师集体的力量.利用好多媒体课件、校本教材等辅助手段.发挥上机操作的优势,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把计算机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文综合性学习隶属于语文学科,必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其主要目标应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目前的许多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在“学科整合”、“走向生活”的旗帜下,失掉了语文味,一堂堂看似精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实际上变成了科学课、综合课……如何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散发语文的芬芳呢?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在"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论述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学科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让数学与其他学科"联姻"是新课程的要求,它意味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则可以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加强数学的有效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充实数学课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李国金 《湖北教育》2004,(11):13-13
新课程改变过去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学科之间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这样,让学科教学渗透其它学科的知识,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将激活的知识种子在一种情感氛围下,播种在学生大脑的“沃土”里,实现学生生命活力与教师生命活力的对接,形成具有教师个性教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