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经验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基础上走出的创新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生命共同体为理念指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导向、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擘画、以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贡献了推动全球生态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生态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集中体现为对“如何认识和处理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式解答”,其要义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独特的生态观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哲学根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取向,以“建设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为发展目标,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通达路径,形成了完整逻辑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也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把握,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自然观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在价值观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持低代价的发展观念;在发展观上,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绿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高职学生作为青年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青年力量、先锋力量,培育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为研究对象,分析职业院校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通过对安宁片区的几所职业院校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让其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成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践行者、维护者,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我国绿色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汇聚青春力量。  相似文献   

5.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青少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但工业文明时代产物的学校教育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价值冲突,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和内在阻力。“双减”政策把青少年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接触自然,融入生活,为生态文明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学校要充分利用“双减”带来的契机,通过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合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这一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经历了从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时期到推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再到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时期,最后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形成发展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能够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环境基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基于现代化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以人与自然共生为理念先导、以人与自然共荣为价值追求、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蕴了理论创新上的科学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家国天下的文明情怀和公平正义的国际意蕴等鲜明特质。由此,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广泛的认同度和旺盛的生命力。新时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以整体、全面、联系的系统思维坚持系统治理,也要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开辟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境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把握好其发展的三重逻辑,即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历史逻辑,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为基本内容支撑的理论逻辑,以及坚持人民主体观、整体自然观和全球责任观三者辩证统一的实践逻辑。总体而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有益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为世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彰显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小单位,如何担负起激发生态情感,培养生态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的重任?笔者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了探索。一、以"知"为基础,明确"是什么"的问题若要学生萌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首先要让他们对自然有所理解,与自然产生联结。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绿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绿色发展之路既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位置,对中国式绿色现代化内涵和推进路径做出了部署安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弘扬公正公平的生态文化、创新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产业,以久久为功的生态韧性创造绿意盎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鉴于全球生态问题源起的世界性、影响的外溢性以及应对的联动性,加上当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前途命运的紧密相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到一个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视野下予以谋划和推进。随着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内外风险和挑战,与全球气候治理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联。全球气候变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最大的外部约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需要全球层面上气候治理的协同推进,落实“双碳”目标成为协同两者的关键行动。基于此,中国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3.
《辽宁教育》2023,(4):5-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大连市教育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思路,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辐射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相似文献   

14.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伟大战略,这是因为当代中国的战略性挑战就是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所带来的发展性问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民普及、高质量现代化、法制保障、全球治理的可持续生态发展观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造绿色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强调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形成良好生态效能;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驾齐驱,促进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形成良好经济效能;强调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形成良好社会效能;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形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底色,主动融入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扬弃西方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国传统生态观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16.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是地理学科的应有之义。文章从核心素养、主要内容和实践方式三个维度阐释了生态文明理念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契合性,构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路径,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美丽中国建设是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集大成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思想结晶。为进一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需要深挖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美学进路:以美启智,挖掘生态实践理念的审美深意;以美塑景,升华生态实践的美学旨趣;以美抒情,勾勒现代化强国的美丽生态境界。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022年全国乙卷历史第42题以东汉时期4位良吏事迹中涉及老虎的记叙为素材进行命题,恰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担负“培根铸魂”重担的高中历史教学,生态文明教育要走进高中历史课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从而推动全社会人民群众生态素质的提升。本文将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课为例,立足教材,探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20.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