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共有十一个文言文单元,竟然没有一个单元设置写作训练。当然,我们不可能还去要求现在的学生去胡诌一些“之、乎、者、也”;但是,我们可以发挥文言文教材特有的德育作用和语言示范作用,紧扣课文内容,科学地设置一些训练,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文的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且以高语第一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共有文言文四篇,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记王忠肃公翱事》三篇是以人物为题的,人物的刻画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赤壁之战》虽是记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但文中对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  相似文献   

2.
纵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科书编者只是在第三学段中安排了3篇文言文的课文,分别是第十册的《杨氏之子》、第十一册的《伯牙绝弦》和第-f‘二册的《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相对于现代文的出现频率,教材中这些文言文的数量是很少的,但是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对文言文有些旬读及旬意的理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现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陈涉世家》、《岳阳楼记》三篇文章里的个别句子停顿及旬意理解,谈谈与课本注释及相应教参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小学高年级,按照相同或类似主题来进行小古文补学,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补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和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两篇文言文,教师可以提炼出"神话寓言"的主题,同时拓展主题相同的文言文《揠苗助长》,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这样把文言文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拓展,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体形成全面的认识并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学习基础。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救伙伴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字词意思,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并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对文言文有些句读及句意的理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现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陈涉世家》、《岳阳楼记》三篇文章里的个别句子停顿及句意理解,谈谈与课本注释及相应教参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神话主题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个中外神话故事。教材“快乐读书吧”以“很久很久以前”为题,重点推荐了中国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感受远古祖先的精神智慧与神话故事的生动神奇。中国神话故事整本书不同于儿童小说。其一,从整书结构上,小说都有贯穿整本书的故事情节,神话故事却更像一个故事集,故事大多相对独立,没有情节主线贯穿。其二,神话故事源自劳动人民朴素的想象,没有经过系统改编,  相似文献   

8.
<正>【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与幽默”,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写作要素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九岁孩子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话的经过,将小男孩的“甚聪惠”描写得惟妙惟肖。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选编文言文,以后每册教材中都选编有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9.
新教材中的文言文怎么教?我认为: 一、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阅读》一至三册文言文的编排方式与统编教材完全不同。它按文体将文言文和现代文混编在一起,大体上是每个单元一篇文言文。从第四册开始,文言文跟现代文分开,但与统编教材又不同,它是自成单元。每册有两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后面附有知识短文,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0.
<正>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文言文也以简洁、短小、生动的姿态进入小学语文课本中。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就安排有一两篇文言文,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古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汲取其中的文字精髓,还能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强化自身的文学素养。但由于文言文创作年代遥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大,学习起来难度较高,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助力学生轻松、全面地理解文言文内涵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以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教学为例,简要阐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减轻教学负担,现行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在削减语文篇目的同时,也减少了背诵内容,尤其是文言文部分的背诵量减少。笔者认为,教材如此处理,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由有三:1.职高与普高相比,职高文言文教材背诵强度须加大这套教材共4册,文言文24篇,课文练习中要求背诵的只有两处。第一册《廉颇蔺相如传》1632个字,第二册《诗经》二首———《伐檀》和《硕鼠》240个字,共计403个字。而普高语文教材共6册,文言文要求背诵的竟有11篇之多,共计5409个字。两相对照,不言而喻,职高教材文言文…  相似文献   

12.
<正>文言文的篇幅较短、故事性强,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打开学生阅读世界的新天地。教材很早就开始重视这一板块。因此,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学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就结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谈谈如何让妙趣贯串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设想 1.高中语文第四册共两个古代散文单元(第五、第六单元),学习这两个单元的目的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首先应从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熟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14.
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教师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随着传统文言篇目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增加,对文言教学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笔者结合文言文《北冥有鱼》的教学,以王荣生教授“一体四面”的文言文教学理论为方向,以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相似文献   

15.
<正>《陋室铭》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教授《陋室铭》,不少教师会围绕字、词、句,着眼于文意疏通展开教学,较少着力于此文的文体特点及其文化内涵。笔者认为,教授此文应抓住铭文特点,注重文言积累,聚焦文人情怀。本设计活动过程注重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提供合宜有效的鉴赏支架,以此帮助学生深入文言意境,体悟作者情志,感受深厚文化,从而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单调浅显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神话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无论是逐日的夸父,还是射下太阳的后羿,都是为了整个民族在奋斗,故神话的推广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此,语文教学在关注内容的同时更应担负起关注人文关怀的重任。一、从教材中窥探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1.精准定位教材中的神话故事统观统编本教材,在二年级下册及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多次出现神话故事,且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神话组织单元,编排了《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一篇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学情预估】《〈梦溪笔谈〉二则》是苏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课文,是两则很短的文言文,第一则只有70字,第二则也只有130字。篇幅虽然不长,但刚跨进初中大门的七年级学生读起来也还是有困难的。第一,学生没有文言阅读量的积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在学这篇课文之前,他们只读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三峡》4篇文言短文,总共也只有484个字。第二,文中所记述的又是七年级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和事物。第三,在1~4单元中,学生大多学习的是诗歌和散文,以说明为主的内容在第5单元中才开始接触。不过,学生阅读这两篇…  相似文献   

18.
<正>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读”“思”“辨”的训练,让学生在熟读中疏通文字,在精读中理解文意,在品读中锤炼思维,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以多样形式、多元策略、多维迁移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新路径。《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故事简短,描写却十分生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既应该关注文体意识,充分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遵循教材编排的特点,对文言文实施梯度教学,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推动文言文学习进一步走向全面与深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赵飞 《贵州教育》2012,(17):27-2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基本情况。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的起始课。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教材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