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教育“工具化”与“理想化”的影响,使得我们的道德课堂以不同的方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用生活的眼睛审视德育课堂就是要增强教师的变革意识,使其在真实意愿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让学生在生活中成为生活着的人!  相似文献   

2.
小学德育“选择一养成”模式,即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尊重学生道德生活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教会自主选择、引导主动养成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现代公民基础素养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主要特征: 在目标内容上,变教会顺从为教会选择,养成基础性公民素养;变目标高远空虚为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因材施教。 在方式方法上,变重结论灌输说教为重视启发学生主动分析、判断和选择,能动地参与品德形成全过程;变简单防范限制为引导学生在开放的道德生活情境中自主选择和养成;变包办代替为指…  相似文献   

3.
沈嘉祺 《中国德育》2007,2(1):95-95
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给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挑战:“不在场”意味着想象中的道德行为,“不真实”意味着分裂的人格。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相对于“当事人情境”来说的,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周玲 《家长》2023,(17):50-52
<正>2022年新修订并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要“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强调教师在课程构建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将生活素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环节,推动学科教学贴近生活实际,以生活为教学服务,以教学反作用于生活。基于生活的真实性问题情境,不仅能发挥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还能以其真实性、生活化的特点,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难度。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方艺 《江苏教育》2023,(27):50-52
作业发挥着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反思优化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与学习进程相融合的道德与法治作业,涵盖课前研习调查作业、课中主题阶梯作业、课后行为实践作业三种类别。在作业实施时,应明确作业意图,关注学生需求,优先设计作业;注重作业阶梯性,适应学生需求,提供学生选择权;呈现生活情境,满足学生需求,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6.
把学生当成无条件接受的“录音机”,老师怎样说,学生就要怎样听;学生就是让老师管的;说教过多,灌输的过多;只知提要求、树规矩,而忽视研究如何对学生加以引导。这种多以“管、卡、压”方式进行的学生德育,不但导致了德育知识与道德理论缺乏鲜活的生活依据、缺乏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而且由于长期浸润于这样不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极易造成学生的言行不一、道德虚伪和双重人格。面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尚存在的诸多盲点,社会各界不禁提出。  相似文献   

7.
情境,是一种生活场面。在英语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许多教师对创设情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创设的情境价值不大,有效性不高。如有的情境创设时,教师主观臆造,不符合生活实际;有的情境离奇古怪,导致学生沉湎于情境细节而难以自拔;有的情境教师自认为很有趣,但学生却不感兴趣;有的情境信息不足,不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等等。因此,研究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情境设计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须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提升其生活为目标,找准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激活教材情境,促成现场体验的生成,创设多元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辨,从而培育学生的道德反思意识,提高其主体思维深度,促进其批判反思等高阶思维的发展,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9.
模拟情境,角色体验作文教学的策略,遵循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理论、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模拟情境,角色体验,探究想象,感受写作乐趣。游戏情境体验,顺应儿童之本位;画写情境体验,诗画一体激想象;故事情境体验,学生心灵的家园;戏剧情境体验,课堂舞台展天地;采访情境体验,实践感悟促成长。角色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语言”,激活学生“言语的冲动”,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实践,培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促进学生表达。  相似文献   

10.
吴增强 《现代教学》2005,(11):17-18
本项活动设计一个值得肯定的亮点是在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佳。选择是中学生道德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选择太重要了。一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学生面临的情况和信息往往是复杂的、良莠不齐的,他们要学会从中选择积极健康的信息,摒弃不良信息;二是人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是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发生,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选择,才能促进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初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所做的一些尝试。一、创设生活情境,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创设生活情境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境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只有创设教育情境让课堂灵动起来,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使其通过教育情境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真切的领悟,升华理性认知,从而达到提升核心道德素养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创设活动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创设思辨情境,来燃起学生头脑风暴;创设文化情境,来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3.
<正>一、生活展现情境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命力源于对生活的展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道德与法治》教材只是范例,而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蓝本,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浓厚学习兴趣,从而有所感、有所  相似文献   

14.
情境式教学法,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的教学方法.首先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梳理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情境式教学法的价值,最后从设计生活式情境,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开创问题式情境,提高学生预习效率;设置对照式情境,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开展合作式情境,有利学生发现自我四个方面,探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为了构建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和原则,提出了创设生活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操作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创设多媒体情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设趣味化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陶华燕 《考试》2009,(1):19-20
从所周知,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催化剂,是从知到行的巨大动力,是道德行为的忠诚卫士。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文本、教师、学生、社会要经常做到心灵的沟通,使得学生道德情感能在生活真实中萌发、在诗意情境中激发、在活动体验中培养。  相似文献   

18.
学科的信度声望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思想政治课的信度声望较低,难以适应中学课改要求,也难以实现学科设置的教学目标。文章结合教学实际,就如何创设乐学情境,使思想政治课“赢”得学生,介绍了具体的做法:让真情激发情境;让生活展现情境;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述情境等。  相似文献   

19.
高妤娟 《江西教育》2023,(11):46-47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为基础,能促使学生在青少年这个关键时期“拔节孕穗”,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渗透法治教育,通过积极创设主题情境、丰富教学形式、紧密联系生活等路径,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20.
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用生活化情境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很好的效果.基于此,文章将主要围绕着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中的应用展开相关研究,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现状,深入探讨了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