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虽然很早就读过朱小蔓的一些文章,但是真正见面是在一次全国道德教育理论研讨会上。开会前,她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同事们,在门口列队迎接参会者。那次会,我有三个想不到:一是我是一个刚刚参与德育研究的科研人员,居然能受到全国道德教育理论研讨会的邀请;二是北京市只有我一人参加;三是整个研讨会充满了浓浓的学术气氛,没有一点儿形式主义的东西。在这次会议上,我见到了鲁洁、班华等知名学者,也结识了檀传宝、刘次林、刘慧等年轻一代的  相似文献   

2.
认识班华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但见面深谈的机会并不多。南京去过多次,每次都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去看望班老师。夸张点说,班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尊神,令我敬仰。这次在南京刚好有半天空档,我决定去看望班华老师。  相似文献   

3.
李镇西 《班主任》2013,(6):59-61
认识班华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但见面深谈的机会并不多。南京去过多次,每次都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去看望班老师。夸张点说,班老师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尊神,令我敬仰。这次在南京刚好有半天空当,我决定去看望班华老师。  相似文献   

4.
认识班华教授已经很多年了,但见面深谈的机会并不多。南京去过多次,每次都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去看望班老师。夸张点说,班老师在勘心中一直是—尊神,令我敬仰。这次在南京刚好有半天空档,我决定去看望班华老师。  相似文献   

5.
<正>班华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他是南京师范大学的资深教授、中国心育论的开创者、班主任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改革开放后中国德育学科重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我和班华先生神交很久,先后读过他的许多德育论著,受益良多,一直视他为自己的老师。班华先生长我23岁,我们的交往有近40年。当年,我们分别在江苏两所最强的地方高校工作,学校是竞争的“对手”,我们却是很好的朋友,经常在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会议上相遇。1987年,  相似文献   

6.
认识鲁洁教授是在上世纪末的一个秋天,去深圳参加一个全国主体性教育研讨会。会间休息,在去房间的走廊里我遇见了鲁洁教授,她拎着一只热水瓶走在我的前面。当时,我并不认识她,可是,不知是什么感觉,我赶上背对着我行走的鲁洁教授说:“您好!您是鲁洁教授吧?”鲁洁教授随即停下,看着我说,是。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2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参加学术研讨的有南京师范大学鲁洁、班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王逢贤教授等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和教科院院长马云鹏教授也出席了这次会议并发表了讲话。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审视和思考了当前德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把握今后德育研究的方向和工作重点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新颖的思路。讨论的主题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师德观念转移———由“职业道德”到“专业道德”师德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8.
张克裘 《江苏教育》2023,(34):91-92
<正>我和班华老师初次相识在1991年6月3日,当时我在苏州市吴江庙港中心小学工作。那天,班华老师在吴江政协、教育局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调研农村学校和社区的德育工作。他在了解了中心校情况后,还冒着炎热去开弦弓村(即费孝通先生作社会调查的“江村”)了解村小和农村基层的教育情况。他与老师、学生、村民亲切交谈,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态度和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后,我被调至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吴江实小),在这里我又与班老师相逢了。在他和其他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吴江实小走上了科研兴校的道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9.
鲁洁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上的文章《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对德育享用功能的分析和严密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在此,我想从道德行为研究的角度进一步与鲁洁教授商榷。 一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行为的原动力。一般地说,主体出需要产生欲望,当主体的欲望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对象建立了心理联系时转化为动机。主体需要一旦转化为动机,  相似文献   

10.
认识鲁洁教授是在上世纪末的一个秋天,去深圳参加一个全国主体性教育研讨会.会间休息,在去房间的走廊里我遇见了鲁洁教授,她拎着一只热水瓶走在我的前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德育》2006,1(4):55-55
《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要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主编,国内著名德育理论专家鲁洁、王逢贤、班华担任学术顾问。本丛书是朱小蔓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试图在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着力阐发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建构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其基  相似文献   

12.
刘炜杰 《江苏教育》2023,(34):89-90
<正>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无数次遇见,遇见新的世界,遇见新的他人,遇见新的自我。虽然和很多人遇见多次,或者同行多时,但之于自己,仍然是他人、路人,但是和班华老师仅有的两次偶然遇见,却点亮了我前行的方向,启发我向着研究型教师迈进。第一次遇见班华老师,是源自我的一次唐突之举,一个极为冒昧的电话。2001年,我开始担任江苏省宜兴丁蜀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处副主任,主要负责“特殊学生”的引导和突发事件的处置。相比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的“特殊学生”和突发事件似乎特别多。  相似文献   

13.
章珏 《江苏教育》2023,(34):93-94+96
<正>2022年11月,想起已有时日未见到班老师,应该拜访一下,可没过几天就惊闻班老师离开的消息,一时竟有些恍惚。我就职于南京市龙江小学——一所被班华老师反复提及的学校,一所在班老师的指导下以“乐活”理念实践教育的学校,一所被班老师称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学校。记忆的风车倒转回2009年,第一次听到“乐活教育”,对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既崇拜又好奇,于是知道了班老师的名字。校长告诉我,班老师住在我们学校隔壁,他是教育界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校老师们经常会登门拜访学习。没多久,我就得到了第一次向班老师学习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刘国永 《江苏教育》2023,(34):11-13
<正>1935年8月28日,班华出生于安徽巢湖,1956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留校后一直致力于德育、心育研究,2022年11月27日去世。虽然说生命的终结是自然规律,87岁在一般人心目中也已属高寿,但对于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我们总觉得他离开得太早,总希望他能在教育殿堂中为我们留下更多殷切教诲之声。班华一生从教,始终关注一线教育实践,一直坚持做自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他有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储备,他的思考总是贴近教育实践,朴素平实的文风对中国教育的现实有着最直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齐学红 《江苏教育》2023,(34):67-69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班华老师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不受学科门类局限,无论是在德育理论、心育理论,还是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特殊教育等领域,堪称学者典范。在班主任研究领域,班华老师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的研究并不局限于理论本身,而是对于班主任教育实践长期深入地专业引领。  相似文献   

16.
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洁先生的贡献在于对教育问题一以贯之的关切和睿智的思虑。对教育公共理性价值的孜孜以求,构成了鲁洁先生卓然的人格和教育品质,即有精神、有境界、有道理、有正气,是为气象。鲁洁先生学术气象的养成之道,概有四者:一是立乎其大的学术视野;二是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三是知行合一的精进功夫;四是居敬涵泳的人生态度。鲁洁先生之教育研究气象,于其自身而言,实有其独特性,不可摹仿,难以复制;对所有有志于教育研究以至于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又确具一般性,是一个值得悉心领悟的文本。  相似文献   

17.
和其他鲁门弟子的感受一样,我一直认为,能够成为鲁洁教授的学生是我终生的荣幸。博士阶段师从导师三年,我不仅取得了许多学术上的进步,更难得的是获得了体验真正的“严慈相济”的教育艺术的绝好机缘。几乎所有的鲁门弟子都“怕”老师。但这种“怕”首先不是因为老师的严厉,而是  相似文献   

18.
鲁洁教授曾说过:"我始终坚信,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与人的关系;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和冷冰冰的理性;它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2011,(1):31-34
鲁洁教授曾说过:"我始终坚信,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与人的关系;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和冷冰冰的理性;它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崔景贵 《江苏教育》2023,(34):30-31
班华先生倡导教育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积极育人的实践中自觉地融为一体。以人为本、为学而教,助人自助、育人至上,育心与育德有机融合,是班华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魂,积极育人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