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设计思想】《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言。文章虽说是一篇介绍园林的说明文,但它表现出来的美俯首可拾。首先是美在结构,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苏州园林》图册的反复揣摩,从艺术的高度准确地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  相似文献   

2.
《苏州园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本文从写作的构思到语言都带给读者以丰富的美感,尤其是它的结构美。 文章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 作者开篇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  相似文献   

3.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思路,研究视角。 2.从不同角度鉴赏苏州园林的美点和大师作品的美点。 3.透过作品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和审美情怀。 4.创新设计以其他方式展示苏州园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4.
陈文宏 《现代语文》2010,(12):69-69
《苏州园林》的教学内容主要价值在于两点:一是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一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愫。如果把这样血肉丰满的文本内容,理性抽象为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格式化的框架,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到苏州园林典范的艺术之美,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和建构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53):149-150
儿童线描画是一种以线为最基本表现手法的儿童绘画形式。对身处苏州的孩子来说,苏州园林是他们熟悉的环境。文章尝试将苏州园林与线描画结合到一起,从主题选择、技能习得及环境运用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与孩子们一起用线描画表现苏州园林之美。  相似文献   

6.
古老的苏州园林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化遗产,其漏窗的艺术特色使我们从中窥视到传统化万亩方塘的全貌,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古代图案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7.
<正>《苏州园林》这篇优美的说明文,是叶圣陶同志为一本苏州园林的图片册写的序。一般序言的作用是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成书经过或创作意图,指导读者如何阅读,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并增加收获。《苏州园林》的写作目的跟一般的序言完全相同,只不过它是为了指导读者更好地鉴赏园林的图片,提高我们欣赏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编初中课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既从大处落笔 ,又从细处描摹 ,以简明朴实而又准确传神的语言再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展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过人的智慧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者通过阅读本文 ,既能了解居标本地位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神韵 ,又能培养审美情趣。笔者在执教该课时 ,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 ,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 ,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执教后学生反响强烈 ,听课的教师也赞誉…  相似文献   

9.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古人对苏州园林美 景这样称赞。到苏州参观游览,眼见“小桥流水古园林”,感悟古人对大自然风光巧夺天 工的浓缩和集锦,领略祖国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0.
《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文思想。这种山水画意式的园林,“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及留园,都是园林中精品极品,处处体现着中国江南第宅园林的独有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看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 么样的特征。   (王大荣通…  相似文献   

11.
叶老在《苏州园林》一中介绍苏州园林诗画般美的特征时,不仅在一根线上写了苏州园林的人工美特征,还同时在与之并行的一根线上写了苏州园林的自然美特征,其笔下的苏州园林可谓人工、自然尽其妙!  相似文献   

12.
纪联昕 《考试周刊》2014,(18):32-32
<正>美国教育学家埃根等人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力争使"多媒体"成为"多美体"。下面是我对应用多媒体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反思,以抛砖引玉。《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趣味盎然的说明文,这篇说明文是作者1979年为香港一家出版社要推出的一本叫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园林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更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序,更是一篇情文并茂、趣味盎然、别具魅力的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精品、经典,文中的美点很多。叶圣陶说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化用一句,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审美感悟是"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录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一文,此文属“观止”类,不但是范文,而且是传世美文。文中写苏州园林之构建,强调对画意的突现,逐处都力求体现“图画美”。行文中,“图画”一词凡四见(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相似文献   

15.
闲情雅趣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华第一名园,它的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此我才明白"苏州园林甲天下"之意。  相似文献   

16.
【课文品读】 一种美妙实用的段式——从《苏州园林》说起 《苏州园林》里有这样一个小段: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1,(51):9-10
在"古韵今风——苏州园林"的专题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美术这一形式了解苏州、认识苏州,感受苏州的古韵之美。笔者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课题内容,充分挖掘苏州地域资源,寻找"古韵今风"文化资源,引导幼儿使用生活中不起眼的蛋壳、树叶、各种豆类等物品大胆地表现与创造,感受自然物粘贴活动带来的乐趣,让幼儿了解苏州园林,从多方面感受苏州园林的古韵。  相似文献   

18.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苏州是个好地方.清朝有159个府,大家知道交税交得最多的税老大是什么地方吗? 生:苏州? 师:对,就是苏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州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生:经济发达. 师: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苏州,一定要看看苏州园林、苏绣,还有苏州的美女.苏州有9个园子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苏州园林》也很经典.今天,我们不是去看苏州园林,而是要学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语言把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出来的.读了《苏州园林》后,我仿照文中的语句写了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指出苏州园林的美在于处处入画,具体表现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在语文教学艺术中可体现为灵活化的教学设计、艺术化的情境创设、趣味化的课堂语言、深度化的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曾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尝试。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根据特定情境设计一些极具针对性、启发性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我在教说明文《苏州园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了苏州园林图画美后,提问:“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苏州园林是美的,怎样让它更美,更有活力与情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他们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