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筝》短小精悍,全文不足一千四百字,却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本文开头写道:“地上还有积雪”,“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这“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凉异”的是在这肃杀的严冬里,竟有报导春天讯息的风筝浮动于空中,“悲哀”的是忆起幼时对精神的虐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的风筝是春二月天空中的一朵淡墨,于我却是丧志的玩物;中年后的风筝是肃杀冬日里荡漾的蝴蝶,于我却是手中牵着的悲哀;《风筝》中的兄弟冲突给我们的儿童教育以理性的反思。义与利的天平倾斜了,是隔膜呢,还是代沟呢?《羚羊木雕》引出一串串问号。任重道远,中国男子所肩负的使命;尽孝反哺,中华民族所传承的美德;《散步》迈的步子是坚毅的。走进母爱,一朵圣洁的“金色花”相伴在妈妈的身旁,一只只小“纸船”  相似文献   

3.
对《风筝》的基调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孤寂、无可把握的悲哀是《风筝》的基调.刘溶、闵抗生即持此说。与此对立的是认为“它的基调是积极的一面”。(见《文艺论丛》第八辑许杰《鲁迅〈野草〉精神试论》)。这后一说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从作品的开端看。作品开端写的是“我”在朔风凛冽的严冬,向往着故乡的春天。“我”能在严冬的气氛中追怀着少年时代故乡春日的佳境,这表明“我”坚信严冬必将逝去,春天即将来临。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信念,所以尽管“我”在北京冬季见着风筝,引起“惊异和悲哀”,但当回忆起故乡的春天,就是另一番境界了:天上那各种风筝,绚丽多彩,地上柳绿桃红,好一派江南春色。这里,色彩是明朗的,主调是积极向上的。其二,从作品中“春日的温和”的含义来看。王廷栋说“春日的温和”“象征了对儿童教育的正当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5.
鲁迅严于剖析自我,悲哀觉醒,悟出社会之哀,人之不幸。《风筝》一文以风筝为引线,作者回顾自己粗暴对待小兄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内心自我的解剖,对小兄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同时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  相似文献   

6.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先生在《风筝》里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其实,在先生的心目中,孩提时代一定要有游戏,否则,他的童年便是灰暗无光的。一、《风筝》:别人的阻梗系不住飘飞的开心真正的童年离不开游戏,尤其是十岁内外的人,正是  相似文献   

7.
《风筝》追忆的是童年时期压制小兄弟放风筝,后又深感后悔、悲哀的故事,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散文诗。文章表现的是一种怀念、追悔的迷惘与感伤,凸露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是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的窗口。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名作,仍能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执拗奇崛的永远沉重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唐伟 《中文自学指导》2011,(4):83-86,98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基本篇目,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共鸣。作为语文教材,往往具有深刻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必须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谐发展。《风筝》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鲁迅的文章,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角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儿童教育角度;2.自我解剖角度;3.批判…  相似文献   

10.
《风筝》一文回忆了关于风筝的一段往事,解剖自己,批判了戕害儿童成长的封建思想,和这种思想赖以存在的社会制度。本篇写于1925年1月24日,最初发表于同年2月2日《语丝》周刊第12期。开头第一节,点明地点、季节,素描近景、远景;即景抒情,引人寻味。地上积雪未化,空中秃树“丫叉”(丫叉用作动词,使形象更为逼真),远处风筝浮动,严冬之中有春意。为什么“惊异和悲哀”呢?这就紧扣读者的心弦,使人急于寻根究底。第二节因风筝引起联想,想到“久经诀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12.
在《聊斋志异》穷书生的物质世界中,穷书生通过三种致富模式获得物质财富:第一,弃儒从商。这是作者心目中义利兼重的儒商精神的投影,同时蕴含对科举制度深沉的悲哀和内隐的眷恋;第二,异类的馈赠,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被压抑的物欲,以最不现实的形式表现最真实的欲望;第三,妻妾代为经略,这是作者疲于生计后的渴望,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女性才能的尊重,对封建礼教的蔑视。  相似文献   

13.
2009年第1期《宁夏教育》上刊登的《这是教育者的悲哀吗》一文,作者确实写出了一个十分普遍的典型教育案例。正如任菊莲的点评,“优秀”学生有意冷落刚离任的教师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痛”》,“非常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抒情散文应是心灵的歌声,它是与作者真实的感情联在一起的。这种感情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而产生的思想、感觉和情绪。《望月》就是一篇表达渴望海峡两岸人民  相似文献   

15.
"风筝"的象征含义 陈曦 阅读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时,我突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作者以"风筝"为题,仅仅因为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还是另有原因?在我看来,"风筝"不仅是线索,而且在文中反复呈现,表达一种或多种情感,说它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或许并不牵强.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散文诗《风筝》被作为一篇记叙文选入了初中第一册统编语文教材。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我”回忆童年时代一只风筝的故事,抨击和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教育思想对儿童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反抗。《风筝》的象征手法是个难点,历来有争议。这里略陈管见,和老师们共同讨论,而不是要把这些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 《风筝》的象征手法之一,是用自然现象象征社会现象:“肃杀的严冬”象征当时北方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春日的温和”象征作者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风筝》写作的一九二五年,南方的革命方兴未艾,而北方仍处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封建势力和  相似文献   

17.
风筝     
<正>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相似文献   

18.
《风筝》的主题意蕴是兄弟之情还是爱情?对此,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风筝》被纳入到《野草》,不会是简单的文体变换。在《野草》的爱情链条中,《风筝》紧承《秋夜》“枣树”与“小粉红花”相矛盾的梦,开启了爱情方式争论的话题,并抒发了争论未果后的沉重心情。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在写该文的五年前,作者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发表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这前后两篇散文,虽字句有些不同,但所述反对小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风筝》不是毫无根据的艺术虚构。怪不得有人说:“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穴李柯林《〈野草〉注释》雪《风筝》叙写了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感情折磨。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嫌恶,以至对小弟喜爱风筝采取了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可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外…  相似文献   

20.
<正>风筝,是天空的精灵。天清气爽之时,各式各样的风筝便与晴空相拥,编织出无限的诗意。风筝的丝线,牵动着高飞的风筝,也牵动着缕缕真情。【佳篇赏读】风筝鲁迅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