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历和调查,让我在24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艰辛,也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就是要靠"亲历"和"调查"这两条腿跑出来,深下去.  相似文献   

2.
永远的怀念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蓝鸿文教授就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之一。实际上,我报考北大学新闻专业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我父亲范长江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生涯。在北大读书期间,我曾协助  相似文献   

3.
铸文先铸魂     
我国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曾经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他经常怀念军旅生涯,想当年"醉里挑灯梦剑,梦回吹角连营". 我曾工作过的新闻单位的领导、恩师、同仁,帮助我由一个新闻"盲人"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没有他们的关怀和支持,我或许一事无成.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情结.  相似文献   

4.
吴双双 《传媒》2012,(1):44-45
正我,是新闻战线的一个新人,2011年6月份刚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久,恰逢"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我有幸将自己的新闻生涯开始在最真实、最朴实的基层。通过深入基层、转变作风,向群众学习,我感受到群众的冷暖、人民的心声,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着去写有吸引力的报  相似文献   

5.
人民记者要想反映生活,必须走向生活;要想歌颂生活,必须尊重生活;要写800米井下的矿工,必须爬到800米井下去,少一米也不行!记者的生活紧张而充实。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有幸访过许多美丽神奇的地方。西双版纳的纯情、东山岛的渔火、寒山寺的钟声、友谊关的庄严,都在我心底留下清  相似文献   

6.
赫斯特是"黄色新闻大王",其名字被视为"黄色新闻"的同义语,这是国内对赫斯特最基本的认识,且几乎是全部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对赫斯特办报生涯中的"第三条道路"的考察,提示学界注意到赫斯特新闻生涯中的另一面,从而改变人们将赫斯特仅仅视为"黄色新闻大王"的片面性认识,也希望藉此改变国内学界对赫斯特研究的简单化、片面化之现状,加深对赫斯特新闻生涯与办报实践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提起我的广播新闻生涯,我不由得想起了21年前的自己。 刚接触广播那时候,纯粹是属于喜欢,出于热爱。然后在这21年间,我手中的话简带领着我走进了一种更为丰富的生活之中。绵绵数十年我开始明白一种责任,我和我生活的地方开始多了那么多的默契,开始拥有那么多理解。  相似文献   

8.
清点笔墨,寒碜、惶恐甚于喜悦。"作品"好歹摆在这里了,我还能说点什么呢? 但我实在是想借"后记"之机,说说在这本集子(《巍巍青山护长城》--编者注)中没能出现、而在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9.
书讯     
由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组编辑、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闻生涯》一书,即将与读者见面。《我的新闻生涯》是一本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多层次阅读意义的书,全书共分三册,作者都是近年来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即  相似文献   

10.
由全国新闻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组编辑,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闻生涯》一书,即将与读者见面。《我的新闻生涯》是一本内容丰富,具有多方面、多层次阅读意义的书,全书共分三册,作者都是近年来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即  相似文献   

11.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记者生涯里,从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到主任记者、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新闻三十年·遣忆与思考"征文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结,情不自禁地做了个盘点,有些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讲授新闻采写研究课.课间,有研究生问我:"徐院长,您能给我们讲一讲您记者生涯中一件最难忘的事吗?" 思绪的闸门缓缓打开,16年前难忘的一幕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4.
感悟敬业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5.
从背着行囊到广州,成为新闻人,已经5年有余了。5年过去了,回顾我的新闻从业生涯,基本上是走了一条快车道。除了连续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之外,多次参与重大社会事件、政治事件的报道与评论,两次荣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并成为中国新闻奖得主,在南方日报社"60年60篇"  相似文献   

16.
衷心感谢江苏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把“戈公振新闻奖”这一江苏省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授予我。也衷心感谢在我新闻从业生涯中。关心、扶持、帮助过我的所有新闻界前辈和领导。  相似文献   

17.
新闻佳话,源于一个小荒村 7次采访一个小荒村,是我28年记者生涯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2011年9月,在中宣部召开的全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座谈会上,我介绍了自己6访黎明村(7访是在此后完成的)的收获和体会,也引起领导和同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春节前后,我翻开影集,看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春节照,往事萦怀,70年的沧桑岁月,55年的从影生涯,悲欢离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935年我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50年15岁参军入伍,开始了我的摄影生涯。1955年转业地方工作任《松滋报》摄影记者。1962年春,因在家乡拍了一幅《春到山乡》的新闻照,刊发《湖北日报》显著版位上,1969年"文革"期间,被指控为反攻倒算的"变天照",我的父亲被"专案组"逼交"变天照"而自缢,我被开除公  相似文献   

19.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浙江众多媒体的各路记者赶赴震区前线,采访报道抗震救灾斗争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每个人的新闻生涯中都留下了难忘的经历。本刊拟在7月号开辟"我上阵,我难忘——抗震救灾感言墙"专页,集中刊发浙江记者从震区前线采访归来的亲历感言。为此,本刊恳请各位参战记者拨冗赐稿,并望全省各家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新闻网站等媒体推荐或组稿。  相似文献   

20.
我1988年初入新闻圈时,正是中国新闻界公认的新闻繁荣时代.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界开始"发力",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忽然"发现,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这么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记录现实、干预生活,影响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进而影响整个时代的进程.这是一个新闻自觉的时代,一个新闻发挥它应有作用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