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私底下,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写作文,版本不一.但学生可能最怕的还是写作文,为什么怕写作文,有副对联说得好,上联是“抓耳挠腮落笔愁”,下联是“胡编生套成文羞”,巧妙的是这副对联的横批,“无米之炊”.从这副对联里我们明白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生活阅历尚浅的学生呢?学生无“米”可下锅,又怎么能做“大餐”?可以理解.  相似文献   

3.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教版)“三国鼎立”一课中,有一幅“成都武侯祠”图.图中隐隐约约有一副对联,看不甚清楚,教材和教参都未作说明,这里作一番简单的介绍。这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脍炙人口的武侯祠联作于近代,作者是白  相似文献   

4.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5.
高四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是谁写的呢?这副对联是明代著名学者解缙的创作。解缙是有三亿七千万字的巨著《永乐大典》的总编。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被誉为神童。上面那副对联是他同一位自视甚高的秀才要找他联对一比高下的戏作。这位  相似文献   

6.
对联的鉴赏     
《文科爱好者》2004,(16):79-79
对联是挂在厅堂上、书斋里以及亭台楼阁的门柱上供人鉴赏的。我们到一处名胜古迹、纪念地或风景区,如果读到几副好的对联,就会增添不少游兴;如果见不到一副对联,就会觉得缺少点什么。可见对联是人们文化生活中有普遍需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7.
姓氏联理     
1.我们来看这样一副对联:绣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对好弹琴。这不是普通的对联,而是一副姓氏联。姓氏联是楹联百花苑中一个品类。上副对联就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祝贺表兄牛稔文娶儿媳的贺联,正是一副姓氏联。纪晓岚还特别注明,此联用了君家典故。原来这一联暗嵌牛家喜婚之意,用了犀牛望月和对牛弹琴的典故,堪称妙联。  相似文献   

8.
趣谈回文数     
北京有一家酒店,店名叫做“天然居”.店里有一副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顾客走进这家酒店,看了这副对联,感到自己居然是天上的来客,在没有得到物质享受之前,就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了.  相似文献   

9.
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的《狱中联欢》一课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编者在文中对联语作了这样的解说:“大家心里明白: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仔细推敲,这种解说似觉不足,它有可能会误导读者,忽略对联的组句技巧。这副对联用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副婚庆对联:"鸳俦凤侣相谐美,比目连枝百岁合。"横批:"鹣鲽情深。"这副对联中的"鸳"、"凤"及"鹣"等禽鸟不仅双飞双栖于对联中,更是爱情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我们将翩飞于爱情诗中的禽鸟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人学者,总喜欢在自己的书房内悬挂对联,借以陶冶情操、赏心悦目。这些对联,不少体现了主人的情操、品德、修养、兴趣、抱负和志向。当代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于书斋内悬一副梁启超手书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她书斋内还有一副对联为: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此联饱含人生哲理,深谙辩证法之精义,既可作处世之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相似文献   

13.
一个概念,当你接受并使用它的时候,必须弄清内涵,认同公众对这一概念约定俗成的理解.不能一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抽换其内涵,变更其特质.这大概是一种并不深奥的道理.读2004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所载<教材中语言资源的开发>一文,读到崔琪老师对学生进行"言语技能训练"而"开发"出来的16副对联,便有一种文学样式遭异化、传统文化被错位的感觉.对联之称作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节奏相仿、平仄相协、文字相关、强弱相当、内容相别.16副"对联",违反了对联写作的这些常规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一副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联.下文试作剖析.  相似文献   

14.
杂谈二题     
<正>妙评诸葛亮的数字联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逝世以后,人们在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纪念。历代的文人墨客来此凭吊时,题刻下了一副副对联,在众多的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联中,读来深感独具匠心。南阳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对联是这样写的: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对联,正读、倒读文句都通顺,意思都完整,这种对联称为回文联。例如桂林有一副风景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这就是一副回文联。又如,最近海南省海口市望海国际大酒店的征联也是回文联:  相似文献   

16.
在最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对联”试题经常出现,对联在形式上要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必须有关联,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2.两联字数要相等,相同位置  相似文献   

17.
在《祝福》这篇小说中,有个谜一般的奥妙处,这就是鲁四老爷书房里那副对联;“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副对联出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中《论语·季氏》篇的注解。“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这副对联的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这是理学的信徒们所崇奉的修养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 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19.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新时代新生活中令人注目的亮点。一、对联融入人民群众的褒贬爱憎。山东省临沂市九曲乡农民顾延泽曾三贴春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他辛酸地写过一副春联:“吃一斤  相似文献   

20.
古籍《浪迹丛谈》中收有这样一副对联:邹孟子,吴孟子,寺人孟子,一男一女,一不男不女;周宣王,齐宣王,司马宣王,一君一臣,一不君不臣。这副对联好就好在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