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以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进入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成分。古诗之美,美在意境,情趣,韵律。古诗重情与景,但以情为重,往往是借景抒情、以景传情,它是诗人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通过诗歌"美境"再造,可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意兴。  相似文献   

2.
适度的造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艺术化的教学辅助行为,可以增添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思维.增加课堂的厚度和深度,让课堂立体化。课堂的造境不可简单地视为课堂气氛的创设,更不能等同于煽情造势。一节成功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实现课堂之境、本之境、思维之境三的融通。[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情、声、字、味、形这些审美要素对声乐表演有着重要的影响。表演者应运用正确的审美观指导其声乐表演。  相似文献   

4.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动态性的描写在山水诗中的一种艺术手段的静的特点,在两类诗中是有差异的。王维善于写静境,对静的写法灵活多变,表现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境和意蕴。  相似文献   

5.
王维后期的山水诗和田园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动态性的描写在山水诗中是一种艺术手段的静的特点,在两类诗中是有差异的。王维善于写静境,对静的写法灵活多变,表现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方式,其美学渊源可以上溯至先秦,其中儒、道两家对绘画风格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时期,审美方式随之变迁转移.文章拟通过对"神境"、"逸境"与"禅境"切点式的剖析,体悟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7.
如何加强和深化素质教育,培养适合21世纪发展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声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与其它音乐形态不同的特征和属性。我们从声乐艺术的特征入手,阐述声乐美的欣赏要素及其审美的特点和步骤。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大美"之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大美之境是一种汇融万千、宽宏博大、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观。大美的理论前提和哲学依据是大“道”。大美的表现特征为无限丰富性、大审美观视野和雄浑壮大的审美形态,大美的内涵是真善关的和谐统一的“神化”境界。大美之境是汉初时代精神的突出表现,对中国的审美文化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艺术的价值不仅是个人类创造了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艺术中所具有的美能够从精神上、情操上优化品格。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融入服装美术设计课堂。  相似文献   

10.
声乐教学是教育专业的的重要课程,也是技能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声乐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提高课堂声乐教学成效,使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在声乐的发声方法、技能技巧及舞台表演等方面高效地取得显著进步,对促进声乐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声乐就是人体自身产生的音乐,人体既可以进行演唱,又可以充当乐器。在学习声乐时,学生必须充分了解人体这件乐器,才能对其加以有效利用;同时学生对基础的声乐生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帮助其合理地开展声乐训练。在声乐课堂中,教师对声乐生理知识进行深入地讲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从而使声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学术界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无我之境”观点理解上分歧的原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论述了“无我之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遵循理论支撑,夯实审美基础;精心设计导入,铺垫审美情感;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分析作品形象,激发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如一次丰富多彩的旅行,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还应给学生以很好地陶冶,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业务水平,善于点燃思维,激发想象,营造和谐、美好的语文课堂氛围,创设活泼、灵动的教学情境。也即,要善于“课堂造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与学生有特定的审美方位,教师特殊的审美方位决定了他是使审美主、客体达到和谐统一的桥梁。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各种教学艺术手段,创设课堂情境美,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厚的诱惑力,将学生带进引人人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获得全面提高素质的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传统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民族声乐种类极为丰富,风格多样。"风格"由审美情趣、文化特征、生命状态等内容构成,是形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它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是民族声乐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它的民族性、语言性和发展的包容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之精华,从而形成一种不失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  相似文献   

19.
“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这是孙犁那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这里作者不是把飞快的“小船”比作“离弦的箭”,或是“脱缰的奔马”,而是比作美丽的荷花淀水光荷色之中时时处处可见的“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喻体就在小说描绘的特定情境中,“喻”与“境”浑然天成,相映生辉,意趣盎然,给人以艺术享受。这里“喻体”的用法蕴含着作者独到的艺术匠心。像这样从所描绘的特定情境中选取“喻体”的手法,我们称之为“就境取喻”。“就境取喻”运用得当能为文章添色增彩,具有很好的表意功能与审美效用。  相似文献   

20.
徐文霞 《青年教师》2006,(11):27-28
“距离产生美”,这是美学上的一个著名论题。它告诉我们,在欣赏现实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度的特定的距离,既不可亲密无间,也不可拒之千里,否则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课堂提问又称“设疑”,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它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炉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距离美,正是对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尝试。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把握好距离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