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渴望上学     
左边这段话是梁实秋先生讲述的他小时候上学的故事。梁实秋先生为什么那么急迫地想上学呢?是学校很好玩,还是他天生就渴望学习知识?———我们不知道,他自己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性急”。不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想上学的孩子还是很多的,我们不妨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也许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推测出梁实秋想上学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知道梁实秋,大概都从鲁迅先生的文章开始,在鲁迅的笔下,梁实秋似乎是一个人人喊打的“落水狗”,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误解,梁实秋先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作家和学者。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梁实秋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在文学和翻译上。在文学上,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先生在谈人生时,说过这样的话:“西谚有云:‘舍不得用板子,便会娇纵坏孩子。’约翰逊博士不完全反对体  相似文献   

4.
八宝饭。吃。梁实秋先生在世的时候,患有糖尿病,得忌口,医生说,不吃或者少吃糖。台湾作家刘墉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记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细节。一次,刘墉和梁实秋先生同桌进餐。席间,上了一道冰糖肘子,是梁先生爱吃的,却不为所动,不动筷。又上了八宝饭,他乐呵呵地夹起来吃。梁先生笑着说:"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吃与不吃,梁实秋给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作家梁实秋怀念恩师徐锦澄先生的散文.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在文中记述了先生的言行举止,记叙了先生对"我"的责骂与教导,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言浅而意深.本文从作者对先生的描写入手,从"敬慕怅惘之意"入手,探究梁实秋对先生的敬慕之情、怅惘之意以及戏谑中透露...  相似文献   

6.
现在,在不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育仍然使用体罚。有的教师,即使在学校里从不打学生,而对自己的子女则仍旧使用体罚。这些家长的共同苦衷是教子无良法,只得求助于体罚。教育孩子是科学,是艺术。要真正掌握和运用它确是不容易的。在六十年前,陈鹤琴先生就说过“用体罚以指导小孩子易,不用体罚而用别的良法以指导  相似文献   

7.
在抗战时期,老舍先生一度住在重庆北碚,梁实秋也住在那里。有一次,北碚各机关文化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老舍自告奋勇,表示要说一段对口相声,选中了梁实秋做搭档。老舍对相声颇有研究,排练时,他对梁实秋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力气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会爆出一片喝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作‘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梁实秋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老舍却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  相似文献   

8.
将梁实秋先生定位于古典与浪漫之间,未能确切涵盖他的整个人生。文章通过对梁先生家书的解读,可以真切感知其八十余年的人生冷暖,可以更好地理解梁实秋先生的真正心境。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回忆早年在清华学校读书时,他的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教他作文:"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梁实秋赞叹道:"何等经济,何等手腕!"①其实,譬喻的运用,不仅仅是习作手腕。语文课上进行阅读教学,师生共同研读教材文本,教师作为学习资讯的提供者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者,如果能够机智灵活地做一些譬喻,则  相似文献   

10.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相似文献   

11.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世的时候,我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相似文献   

12.
鞭子     
<正>梁实秋先生的《排队》一文中说:抗战时期,人们在车站购票是不排队的。但是日本人占领车站后,秩序就井然了。为什么呢?因为有个日本兵拿着鞭子来回巡视,看到有插队的,就扬起鞭子狠狠给他一下。梁先生悲愤地质问:"中国人难道真的需要那么一条鞭子吗?"  相似文献   

13.
<正>乡愁向来是具象的。诗人马致远心中的乡愁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淡淡剪影,余光中先生心中的乡愁是"小小的邮票"和"窄窄的船票",张锋先生心中的乡愁是弥漫在几味中药中的微微苦涩,而梁实秋先生的乡愁,却是飘散在北平胡同旮旯里芬芳而忧愁的香气。芙蓉鸡片,爆双脆,水晶虾饺,酸梅汤,光是听着名字就足以令人垂涎欲滴。梁实秋先生用  相似文献   

14.
郑丽敏 《贵州教育》2014,(20):20-22
正在中国,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涉及体罚的教育谚语,如:"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等等。这些谚语清楚地表明了古人对体罚的态度。在旧时私垫里,讲台上除了书,还有一块专门为先生对学生实施体罚而预备的木板,叫做戒尺。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里就有着这样的一把戒尺。由此可见,体罚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被认可的,而且是合法存在的。可是,由体罚引发的许多教育问题也慢慢突显。  相似文献   

15.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先生说他和梁实秋先生做了五年邻居,在台北和梁先生谈了五年天,每天有解惑后的清明与闻道中的喜悦。他的学问大概一大部分是在聊天里习得的。陈先生的本业是电机工程,可写起散文来,却举重若轻,字里行间始终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尽的怀旧情绪。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相似文献   

16.
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大忌,这一点在教育界已达成了共识。然而,有的教师却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我不打学生,不罚学生,批评学生有什么错?我严格要求学生,说他骂他是为他好,这也不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国文老师时有这样的一段话:徐先生教书,“首先是把原文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限,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相似文献   

18.
上课时不但要有民主平等的态度,还要热情投入,精力充沛,气势旺盛,神采飞扬。甚至除了学生,四大皆空。梁实秋在《梁实秋怀人丛录》中,记述了他作学生时在清华学校聆听梁启超的题为《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的演讲: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听他讲到最喜欢的《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听他讲的人不知有多少也流下泪来了。又听他讲到杜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是涕泗交流,张口大笑了。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都…  相似文献   

19.
开心吧     
爱钱如命赵先生 古时候有一姓赵的私塾先生。他学识浅薄,爱财如命,且好体罚学生。一日,他命一学生背诵《百家姓》里的前两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相似文献   

20.
本刊上一期发表了“不能再让祖祖国的花朵受到摧残”一文以后,广大读者对目前某些小学里仍有对学生施行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一致表示愤概。我们认为,要杜绝变相体罚,根本之道在于教师能明确认识国家对于新生一代的教育要求,并具有热爱儿童关怀儿童尊重儿童的思想情感。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卓越的教育家。他在1918年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这里特发表“鲁迅深切关怀儿童”一文,希望大家学习鲁迅先生关怀儿童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