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发表了大量关于为何选择市场经济的文章,试图说明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是一个错误。然而笔者认为,建国初期的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战略需要。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采用计划经济的历史经验,苏联模式的示范效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危机,以及中国当时重工业战略选择对计划经济的需要等,所以在当时中国选择计划经济有其历史的内在逻辑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陈云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发挥市场作用的论断,得出了包括"三位一体""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鸟笼经济"等协调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济理论,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伴随着权力的不断集中,并且这种权力集中明显呈现两个趋向:一方面是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另一方面是权力由政府向党的机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与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运行中暴露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与激励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意识形态工具逐步成为一种重要选择,意识形态的泛化运用对当时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活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舞台上的卢作孚,针对当时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现代化理论。这些理论对当今中国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二十年代,是俄国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成功的飞跃.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的实践,不仅具有开创意义,而且对后世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实行商品经济的尝试,从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以史为镜,研究当时所遇到的问题,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论50年代末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季邑在《论50年代末急于求成社会的心理》(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中说:50年代末全国性急于求成社会。C理的形成,是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有关的。其一,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容易使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产生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其二,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必要的经验。其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急于求成社会心理的形成也起了促进作用。其四,反右斗争的扩大化,也促进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形成急于求成的社会心理。其五,当时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7.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6,(4):F0004-F0004
2006年,离开文革结束整整30周年了.此后,我们的各行各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改革,成为当代的主旋律.经济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铁饭碗到合同  相似文献   

8.
对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应从社会发展模式及其核心环节的视角进行新的理论阐释,因为社会发展模式核心环节的选择决定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败,而南方谈话这方面的论述是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核心运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后思想突破。  相似文献   

9.
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邓小平理论创立的主客观条件,是阐述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基础的必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其客观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优良传统;“文化大革命”暴露了“左”倾错误的危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时代主题的变化提出了挑战和提供了机遇;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中国具有打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的独特条件。而在百废待举和历史转折年代,因为邓小平具有鲜明人格的主观条件:思想敏锐,尊重实践的思维方式;尊重群众,热爱人民的价值立场;独立自主,充满自信的领导风范;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的个性特征等等,使历史选择了他成为新道路开创者和新理论创立者。  相似文献   

10.
计划票证是计划经济年代"体制性短缺"的产物,国家通过计划供应的方式来对"生存性"资源进行垄断性分配,因而控制了人们的"生存性生活".计划票证还型塑了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的观念、行为甚至深刻地塑造了计划经济年代社会关系及制度运行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可以用"票证社会"来指称传统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1.
1840年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将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况中解放出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立以后,为迅速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突破贫困陷阱以实现工业化,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赶超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再次实现了对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突破,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选择了苏联创造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与此相适应,就选择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模式.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落后的重工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重工业又决定了国家的国防力量.没有发达的重工业,中国的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就要挨打受欺辱.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必然要经过新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中国在上个世纪50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也具备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证明这一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喋喋不休的"补课论"应当休息.  相似文献   

14.
布哈林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识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他的经济观点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布哈林的主要经济理论有 :社会主义经济与非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工农业经济的平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主要靠经济手段等。但其在二十年代末在苏共党内受到错误批判 ,三十年代被处决 ,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正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传统的社会主义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它的推动下.中围的社会转型显得如此迅速、如此广泛、如此深入。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目标及其方针、途径,主导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巳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道路虽有曲折,但总体是成功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单一制模式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如何把经济更快更好地搞上去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将会依据中国的国情,阔步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建设的学术方向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相一致,在此前提下建设既有别于革命战争时期又有别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年代、更不同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文明,又与它们存有某种逻辑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这需要作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从政治的角度看 ,这一理论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建设现代化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国初期 ,中国实行了全国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对当时的经济、政治等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的发展 ,这种体制中的某些弊端就显露出来 ,严重阻碍了生…  相似文献   

20.
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企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