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钢  贺静 《培训与研究》2010,27(3):25-28
新加坡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地域变体,在新加坡这个多种族、多语言、多文化的社会里逐渐发展成具有鲜明地区性、民族性的语言。本文从新加坡的殖民历史入手,剖析了历史沿革、语言生态、语言政策导向等方面对新加坡英语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多重影响下新加坡英语的语言特色及面临的考验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新加坡英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新加坡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地域变体,在新加坡这个多种族、多语言、多文化的社会里逐渐发展成具有鲜明地区性、民族性的语言。本文从新加坡的殖民历史入手,剖析了历史沿革、语言生态、语言政策导向等方面对新加坡英语的影响,并分析了在多重影响下新加坡英语的语言特色及面临的考验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新加坡英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影响新加坡双语教育政策的若干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独立以来 ,新加坡实行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政策受到国家平等对待英语、各民族母语的语言政策的影响 ,并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多元的民族、文化政策决定新加坡选择两种语言即英语和母语来实施其学校教育 ,同时也不排斥在功能上区别对待。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则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 ,有利于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4.
自独立以来,新加坡实行英语、母语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政策受到国家平等对等英语、各民族母语的语言政策的影响。并随着它的调整而调整。多元的民族、文化政策决定新加坡选择两种语言即英语和母语来实施其学校教育。同时也不排斥在功能上区别对等而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则有利于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约有280万人口,其中约75%是华人,10~15%是马来西亚人,10%左右是印度人,还有0.5%左右是其他种族人(新加坡籍欧美人).使用的语言有英语、华语、马来语等.由于历史的原因,新加坡的官方工作语言是英语而不是各族母语.新加坡人大都掌握两种或更多的语言.他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几乎人人都可讲英语.新加坡在教育上实行双语教学政策.  相似文献   

6.
导言 为了适应技术社会的需要,新加坡今天非常重视教育政策的制定。象新加坡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非常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新科学和新技术。这就意味着必须精通发达国家的语言——英语、俄语、德语或法语。从新加坡的情况来看,最容易的办法是继续使用英语。新加坡虽是一个小国,但在东南亚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必须建立高技术的工厂,这样才能为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提供很好的就业机会。不论是马来人,泰米尔人,欧亚混血人或是中国人,都可以保持各自的文化和语言,但是同样都要学习英语。英语是高技术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47):62-63
新加坡是华人占绝大部分的国家,为何其行政语言是英语呢?这得从新加坡的历史和双语政策说起。其双语政策造就了国内的大批优秀人才,使得一个资源贫乏,人口稀少的国家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反观我国,国家和社会一直号召学习英语,但我国的双语教育却一直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我国能从新加坡双语教育的成功中吸取什么经验,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国家,国家教育实行双语政策,即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同时,鼓励各民族社群通晓他们的母语。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其地位类似于我国的汉语文教学。下面以培生(Pearson)教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英语教科书为例,剖析新加坡第一语言教科书的结构和特点。该教科书也为文莱、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所采用。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是多民族、多语种共存的国家,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行政语言。国家教育实行"双语政策——英语加上一种母语",即以英语为第一语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实行的多语政策和双语教育制度为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加坡实施以英语为主导的多语政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总体而言,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可分为初步发展期、成熟期和稳定期,每个时期内英语教学的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有所不同,充分体现了国际主流语言教学理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近年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和国外专家的认可。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中国英语还远没有完成在中国土地上的本土化,它无法与美国英语、印度英语等成熟的英语变体相提并论。中国的英语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性质没有改变,盎格鲁-萨克森英语仍然是教学的目的语,而非中国英语。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英语中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并得到认可的词汇、短语(句式)以弥补文化失衡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约有六成的华人为闽南人,闽南语作为闽南人的母语势必对新加坡英语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加坡英语关注颇多,但对其中的闽南借词的研究却很少。文章基于对搜集到的相关学术论文的分析与探讨,提出新加坡英语中闽南语借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闽南语借词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低位变体,与普遍通行的高位变体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在当地社会中具有团结民族,分隔外来人口,分隔上层社会的作用.语言教学中应适当注意加强学生对低位语言变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出于对工具论语言观的反叛,俄国形式主义从对文学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分中发现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可感知性,捷克结构主义从对诗歌语言与标准语言的区分中论证了文学语言的美学功能与情感表现的形式性,新批评则强调了文学语言的表情性、伪指性与歧义性.本文反思了形式主义语言观对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形态交叉互渗关系以及对文学语言人文特性关注较少的缺陷,并对其多方面的影响作了评估.  相似文献   

15.
语言产业源自语言经济学。作为其分支学科,语言产业在我国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研究主要围绕语言产业的界定、要素分析及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随着语言产业研究的深入,一些语言产业机构也相应成立。语言产业研究的未来方向应围绕制定语言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语言产业统计测算和对经济贡献、语言基业建设发展、某一产业的应用和国外语言产业发展比较借鉴等五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迁移理论认为在母语和外语有差别的地方,学习者的母语知识会干扰外语学习;而在母语和外语有相似之处的地方,母语则会对外语学习起积极的帮助作用。母语迁移是外语学习中无法避免的现象。在全面对比、分析汉语负迁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后,提出了在教学中防止汉语负迁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性别语言形式差异研究、性别语言使用风格研究、第一语言习得性别差异研究、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以及性别语言差异和性别歧视的成因研究等五个方面,对以往的性别语言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别语言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对该领域研究已达成的共识和亟待完善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语言输出能力培养对英语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wain的"可理解语言输出"假设认为,鼓励目标语言输出,尤其是精确目标语言输出,是成功目标语言习得的关键。基于该理论可以提出这样一种假设:有意识地增加语言习得者课内课外的语言输出机会,会对习得者的综合语言能力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当学生在课内课外有了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的时候,他们随之也就有了更多的对自己的语言输出进行反思的机会,从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将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梳理注意和语言相互关系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述:注意对语言的影响,其中包括联合注意对语言习得及发展的影响,注意对语言形式及语言产生的影响以及注意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对注意的引导作用;特殊人群的语言与注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诸多语感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更具体的语感教学模块设计,侧重进行基础教育阶段语感教学实践的构想。通过语言单位、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生心理发展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感教学模块,从而努力实现语感教学的可操作性,建立起一种以语感为中介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立体培养图式。
Abstract:
Based on current studies on language sense teaching models,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specific module designs of language sense teaching with a focus on teaching language sense in elementary education.This paper designs modules of language sense teaching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language unit,students’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The purpose is to realize operability of language sense teaching and establish a vertical schema of training language ability and quality through the medium of language se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